微博主的自我修养

时间:2022-10-06 10:45:03

微博主的自我修养

@琢磨先生,微博著名博主,因“四大名著假想体”段子而走红。截至2013年3月5日,粉丝数为905279。

“有空来春晚剧组聊聊呀。”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总导演哈文在微博上给我发了一条私信。

收到这条私信的时候,我正在准备自己2012年最后一场在北京的脱口秀演出。这场演出因为是我第一次纯商业操作,所以格外重视。在正式开始卖票前我问一位好友:你说这一千多张票能卖得掉吗?

他信心满满地对我说:没问题,你这么红。

说完这话的第二天他就去了美国,到现在也没联系过我。我又在微博上发帖问网友:如果是一场纯粹的商业脱口秀,由一位在这个领域完全不知名的人来演出,你们会来看吗?

无数人回复:捧场没商量,免费看了这么久你在微博上的段子,掏几百块钱支持一下绝对没问题。

后来正式发售门票,一千张票三天通过大麦网全部售光,在演出前我看到北京剧院外卖黄牛票的人来来回回穿梭后,我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红了。

如果没有微博,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讲授着企业管理的课程,一场一场,一天一天,最后落下个肩周炎、颈椎病什么的职业病,被学生们评为一根尽职的蜡烛,然后就此终老。可是2010年,我的人生轨迹却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2010年我正式注册了微博,起初无聊了就随便写点东西,早上起床多么困难,中午发困多么烦乱,晚上吃饭多么凄惨。基本上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网络之于我无非就是调剂品,就这么打打晒晒一直到2012年7月“四大名著假想体”的爆红,从原来的6万粉丝在半年的时间内积累到了88万粉丝,我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往前。

首先是交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之前不认识的人因为互相的关注而拉近了距离,不管是投资界、娱乐界还是媒体界的人,因为彼此的评论转发而成了朋友。这在没有微博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的实践,也就是你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

朋友带来的有机会,也有压力。因为朋友们也是分派别的,比如在微博上的左中,你转发哪个朋友的微博也就暗示你站在哪个队伍里面,你或许不过是觉得好玩,但这在微博上就有了派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有爱恨,有爱恨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的地方就有派系,有派系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人。更何况是在恩怨本来就说不清楚的微博。

其次是关注点的转移,当你的追随者数量少的时候,你可以每天谈谈风花雪月,聊聊自己做的饭,说说自己养的狗。但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多,你的关注力会被推动到关注社会热点上去,对社会热点事件作出点评是粉丝对你的期许,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人帮他们去发出声音。《蜘蛛侠》里说: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于是最终你的关注力会被推动到关注社会民生上去,这非常类似某种形式的被粉丝绑架,但刚开始却无能为力。

再次是对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一天的生活基本都是从微博开始的,早上迷迷糊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刷一下微博,看看谁评论了,谁转发了,微博上又发生了什么趣事新闻。然后吃早饭,边吃边刷微博,至于吃了什么倒不是特别在意。上班路上会把遇到的各种事情编成微博发上去。晚上吃饭从微博上邀请三五好友,见了面彼此也说不了几句。因为跟不玩微博的人,实在没话可说。而跟玩微博的,又实在没什么必要说。

这个状态非常像欧亨利的一篇小说《幽默家的自白》,小说中的主人公把所有他接触的人和事,都编成幽默的故事发表在刊物上。久而久之,他开始为了幽默而幽默,而灵感就像笔的墨水一样一滴一滴被甩干。这个幽默家成了最不快乐的人。我也一样,有一段时间一切都为了微博创作,任何人都成了微博笔下的调侃对象。

交际圈的扩大、关注点的转移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三股力量一度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直到一个我喜欢的超级大V关注了我,喜欢都会伴随着紧张,于是搞得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发微博,总想我发什么他会喜欢。后来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他,他说:别人关注你就是希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你却绞尽脑汁成为对方,这就偏了方向。其实,做最真实的你才是最值得别人关注的,如果别人不欣赏你不好的一面,那也不配拥有你好的一面。

再回顾我的网络生活之路,我确实在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于是我开始想办法应对这种外界的推动力,我给自己设定了三个原则。

首先是坚持道德底线。我认为人的道德是没有上限的,但是能守住底线依然不易,这个底线应该是人类的普世价值,比如诚实、正直、善良、公正等价值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违背,或许这也是网络上所说的节操吧。

其次是尽最大的善意对待网友,因为在目前的中国,不管你是获奖了,还是跑残了;不管你是选秀了,还是死亡了,必定都是毁誉参半。所以,生逢今世,必须出得了风头,顶得住骂名,受得了赞美,忍得住吐槽。否则你一定会不死不活、精神分裂。

最后是坚持做自己,你的微博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博主为人处世的气质,在微博上都通过文字写作或转发体现了出来。而关注并和你互动的,一般也是具有同样气质的人,你言语犀利就吸引犀利的人,你性情温和就吸引性情温和的人。哪怕离得再远,他们也会辗转被吸引过来。没有同样的气质,哪怕离得再近,也早晚会离开。微博如人,人如微博。

在经历了网络的寂寞、爆红,又归于平静的三个阶段后,心境也逐渐平和起来。在收到哈文的私信后,我欣然前往春晚剧组,把自己对春晚的看法做了一次交流。而在后续的合作方面,我拒绝了所有的可能,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到达那个阶段。

生活,不是它来控制你,就是你去掌控它。直到有一天你俩达成了和解,就一路前行。

(摘自《新周刊》)

上一篇:让爱国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内在的一种品质 下一篇:浅探“自读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