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特征之我见

时间:2022-10-06 09:57:5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特征之我见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主体性

主体性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尊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让他们自主地、独立地活动。只有学生自愿地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所取得的经验才能长久。例如,有教师在教学“Is this your …”时,请全班学生每人拿出一把尺子(做上记号),教师把它们收集在一起,打乱重新发给每个人,让学生去寻找尺子的主人,由此激发学生用“Is this your …”来互相询问。在此活动中,交际双方具有信息差,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Is this your …”的使用场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形成积极掌握新知的心理倾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活动性

活动性表现为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活动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说唱、猜谜、传话、表演、竞赛等活动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catch和run这两个动词时,一边念词一边做动作,让学生留意观察,开动脑筋。在这个把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也模仿老师边说边做。然后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跑。在比赛时,“catch”“run”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学生在“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培养兴趣、培养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培养主动性的目的。

三、思考性

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既包括外部的物质活动,又包括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这两种活动方式相互作用,使人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学生外部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它的方向是向“内”的。内部活动是针对外部活动而言的,是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下的“活动”与无目的、无成效、无思考的机械的“动作”“行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英语教学中,在“玩”的同时,必须将语言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教学元音字母e在闭音节词中的发音时,设计了这样的游戏:

1.拼一拼:让学生根据字母盘拼出认识的、学过的单词;

2.读一读:让学生依次读出pen、get、 ten 、let、Ted、Ben、hen;

3.猜一猜:教师出示几个未学过的含有字母e的闭音节单词,让学生凭已有的经验去读一读。显然,这里的“拼一拼”“读一读”“猜一猜”并不是无目的、机械的外部活动,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母e在闭音节词中的发音。

四、交际性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交际。活动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较之传统的教学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变通性。例如,教师在教完了“Whose … is it?”后,把学生带到本班自行车车棚前,看到五颜六色的自行车,有自己认识的,有自己不认识的,学生脱口而出:“Whose bike is it? / I’m sorry. I don’t know. / It’s my bike. / It’s ××’s bike. / Is this your bike? Yes. /No. it’s ××’s bike.”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语境和条件,学生则获得了运用所学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成功体验。这不仅使学生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实现了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英语教学从本质上讲是英语活动的教学,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目的性、创造性、实践性、灵活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英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知、情、意等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责编 张亚莎)

上一篇: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问题的探究 下一篇:寓教于乐 乐教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