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动物词汇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时间:2022-10-06 09:35:37

从英汉动物词汇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 要】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英语和汉语中诸多动物词汇都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动物词汇不仅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成为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方面探讨了动物词汇在中英文化中的不同喻义以及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词汇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70-02

从古至今,人类就与动物相伴而生,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时常赋予了动物人类的情感与品质。中外无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童话故事都与各种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同一种动物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本人将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以揭示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异同,并探讨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英汉语言中喻体喻义都相同的动物词汇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无论在音系、形态,还是在结构上可谓千差万别,但即使是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由于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一致的,因此同一种动物词汇还是会引起相同的联想,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一种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现象。例如:用驴比喻愚蠢(play the ass);用羔羊比喻温柔(as gentle as a lamb);用狐狸比喻狡猾(as sly as a fox);用鹦鹉比喻学舌(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用蜜蜂比喻忙碌(as busy as a bee);用猪比喻肮脏、贪吃(as dirty and greedy as a pig);用公鸡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cock);用蜗牛比喻缓慢(as slow as a snail)等。

从上述各例不难看出,这些英语词汇中的喻体和汉语习惯使用的喻体是十分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英语中“ass(donkey)”表示“愚蠢”,汉语中也常用“蠢驴”来骂愚蠢的人;英语中“fox”具有“狡猾”的含义,汉语中也常用“老狐狸”来比喻老谋深算的人。这种母文化与异文化的共性,这种思维逻辑和语言文化上的同质性,为我们等值传译特定动物形象所负载的语言文化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异域语言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英汉语言中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的动物词汇

虽然动物的自然属性是一致的,但由于英汉两种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传统文化与审美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同一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一旦与“狗”挂上钩,大凡都是刺耳的贬义词、咒骂语,如“狗屁不通”、“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腿子”、“疯狗”、“挂羊头卖狗肉”等等。这些以狗为喻体的语句,无一例外地会引起诸如“下贱”、“卑劣”、“胆怯”、“乞求”、“令人生厌”、“毫无骨气”、“肮脏猥琐”等贬义联想;“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这句当年中国人愤怒的呼喊,译成英语后,其中“走狗”一词被直译为“running dogs”(跑着的狗),西方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过去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做了许多坏事,确实可恨,可为什么要把它与跑动着的狗联系起来?跑动着的狗是多么可爱、多么生动!西方人的理解让我们中国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是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其实,“走狗”一词的真正对应英语应是lackey, flunky, stooge, servile, follower 等。

而在英语中不论人或事,都爱与动物,尤其与“狗”相联系。这些以狗喻人的说法很多都不是贬义,反而使语言显得格外生动。这可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喜爱狗,把狗当作第一宠物的传统有关。法国大革命时期名人罗兰夫人有句名言:“我越观察人,我就越爱狗”(The more I see of men, the more I like dogs)。且狗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man’s best friend (人之良友)。英语有关“dog”的词语多含褒义,如:快活的人(a jolly dog);保镖(a big dog);累极了(dog-tired);幸运儿(a lucky dog);凡人皆有得意日(Every dog has its day);头面人物(a top dog);爱屋及乌(Love me , love my dog);助人于危难(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等。汉语中有句俗语:“养马比君子”,而在英美文化中似乎是“养狗比君子”。

还有些动物词汇,在英语中具有贬义,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

在中国文化中,“喜鹊”是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英美文化中,喜鹊(magpie)不过是一只黑白色长尾短翅鸟,并不讨人喜欢,含有“饶舌者”的意思,如I don’t like magpie.(我讨厌那些饶舌之人);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而西方人对bat(蝙蝠)素无好感,as blind 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样),喻指“眼力不行,有眼无珠”,as crazy a bat (疯得像蝙蝠);Peacock(孔雀)是中国人珍爱的鸟类,观看孔雀开屏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西方文化的孔雀是一种祸鸟,是虚荣、自傲的象征,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

三、英汉语言中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动物词汇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动物在中英文化中却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即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动物词汇,却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喻义。

如英汉两种语言分别用“horse”(马)“ox”(牛)这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来生动地表达同一语义。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牛饮(drink like a horse);风马牛不相及(a horse of another color);吹牛(talk horse);老黄牛(work like a horse)。这主要源于东西方古老的耕作方式。由于牛在中国是耕地的绝对主力,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接触,中国人对牛的脾气了如指掌,同时也对牛抱有好感。而在英国,早期人类是用马来耕地的,因此他们对马的习性也非常熟悉,感情也极其深厚。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里,它们都描述了同样的意思。

英语中“lion”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子代表着勇敢、威严、有气势,被喻为“百兽之王”。因此便有“a lion heart”(勇士),“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a literary lion”(文学界的名人)。英国人甚至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即指“英国”。而在中华民族文化里,狮子却没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取而代之的则是“老虎”。在中国人看来,老虎才是百兽之王,用老虎来形容勇猛,威武一点也不为过,因此我们常说“虎胆英雄”、“藏龙卧虎”、“虎视眈眈”等。

还有些例子:如说到“胆小”,我们会立刻想到“胆小如鼠”,而英语却用“rabbit”、“chicken”、“pigeo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chicken-hearted”or“pigeon-hearted”;比喻“着急”,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砖上的猫);比喻“顽固”,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而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顽固得像头骡子)。

以上诸例列举了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动物词汇。制约喻体选择的因素众多,但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因为不同的动物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自然属性,更是因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和思维习惯。

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是人类数千年生活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了英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英汉动物喻体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汇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动物词汇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重要。在交流中正确理解不同动物词汇的喻义,对于克服语际交流障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通,显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张 琪.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1):123、125

3 唐 兰.从汉英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83、85

4 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 陈建民、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6 张 琪.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比较[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52、54

上一篇: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分析 下一篇:《酿造酒工艺学》课程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