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技术革命

时间:2022-10-06 09:07:19

迟到的技术革命

如果说,一个行业仍然在用30年代成型80年代初制造的借用设备来参与21世纪的产业竞争。如同骑着马车和汽车赛跑,毫无疑问,它的道路将越行越窄,最终步入一条死胡同。而曾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苎麻行业就正陷入这样的困境。

优势产业岌岌可危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纺织工业的打击可谓严重,近一年过去,侵袭虽在持续,可化纤、棉纺、针织等行业已开始出现回暖迹象时,麻纺行业仍是一片低迷,尤其是苎麻产业,目前,企业开机率不到30%,长纺锭的开机率减少47.5%,短纺的开机率减少了42.5%,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不关门的状况,效益严重下滑,行业形势严峻。

“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企业利润空间小,一直以来困扰着苎麻企业,当金融危机来临企业更加脆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谈到了目前的行业状况,“苎麻行业的设备落后,没有专属设备对苎麻行业发展有着严重制约。30年来,苎麻行业可能是纺织行业中唯一一个没有进行过设备更新换代的。问题在于即使企业有钱买,也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提供给他们,这是我们行业目前最为突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张世平对此感到深深地忧虑。

三高一低 企业难自救

“麻纺行业有近乎70%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主要的原因就是设备与工艺落后,产品销售受到很大局限,而国外市场需求萎缩,我们还活着的企业活的也很累。”明星麻业有限公司是麻纺行业中业绩较好的企业,其董事长李兴高也丝毫不避讳谈及企业的困难。

苎麻生产工艺和设备研发严重滞后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话题。尽管苎麻生产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却依靠手工操作,到60、70年代,苎麻企业借用黄麻纺、绢纺、毛纺的工艺和设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才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借用来的生产工艺并不是根据苎麻自身的加工特点而设计,工艺流程长,是棉纺的一倍多,生产成本比棉纺多一倍,用工量大、生产效率低、产品的制成率低,苎麻脱胶的制成率只有60%,梳纺的制成率只有50%,产品质量差,只能生产中低档产品。李兴高对记者说到:“苎麻行业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设备,现在的新工艺生产线是在绢纺设备之后借用的毛纺设备,我们厂里很多60年代初期的设备,通过一些技术改造仍然在用。如今,30多年过去了,毛纺行业都已经淘汰不用的设备,苎麻行业却仍在使用。当年国内有上海二纺机,青岛纺机、广州纺机、湖南纺机来生产一些苎麻设备,现在已经没有大型纺机厂来生产这些设备了。”

2008年,四川大竹金桥麻业有限公司准备搬迁新厂,进驻当地的工业园,建设规模从脱胶到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贯穿整个产业链。而设备引进和更新是让他们头疼的一个问题,脱胶、梳理、纺纱等苎麻生产前道工序的设备是想用却没有,“我们在这些设备的选择上是无米下锅。国内已经有一些成立的工艺改进理论,但是在设备上还不太成熟,没有实现产业化生产。我们当然想同棉纺竞争,可没有设备拿什么竞争。设备陈旧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在竞争中只会死掉。”大竹金桥麻业的秦总工程师说到。

目前,苎麻产业仍处于半手工半机械化状态,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直接导致行业状态处于三高一低,也就是用工人数多而劳动力成本高、用水量高、废水排放高、效率低。

苎麻企业用工人数多是众所周知的,一个苎麻厂万锭用工需要400~500人,而现在大多数棉纺厂的万锭用工大多在50~100人左右,最少的可以只需要27人。用工数量的差距直接让苎麻企业成本飙升。而在苎麻剥制环节也需要大量用工,农民在田间的工本费也就是原料的工本费就达到3000元/吨左右,占原材料成本的60%。

在脱胶环节,一万吨的脱胶厂用工也要200-300个工人。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苎麻脱胶生产工艺仍然是化学脱胶,用高温、高压、高浓度烧碱对苎麻纤维进行长时间的煮炼,不仅耗费大量水、电、气、化工原料等,并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生产一吨精干麻大约耗费水400-500吨,而每年排放的脱胶废水达8500万吨,

“一吨麻产品里用的人工大概有1万多人,这样怎么能赚钱,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我们的苎麻纺织设备进行研究提升和推广。如果前道产品质量提高,后道我们就可以借鉴棉纺的设备,改造后进行生产,这样一来一吨麻纱可以节省10000万元左右,那么麻制品成本下降,就可以推向国内市场。”李兴高说到。

梳理方面,多数企业采用的拷麻机,是利用多对木锤多次反复对苎麻纤维进行强烈的锤打,苎麻纤维损伤严重,把原来平行顺直的长纤维变成了非常凌乱的短纤维,由于设备落后,苎麻长纤维经过几次加工梳理,纤维平均长度下降了40~50%,一般要经过2次精梳才能够纺制36支纯麻纱,产品制成率约50%左右,质量也比较差。同时生产过程中噪音很大,用水量大,劳动环境差。而如果有了新工艺和设备,可减少工序,提高纤维平均长度20~30%,精梳麻条的制成率也可提高20%左右。每吨麻条比目前普遍使用的毛纺工艺的生产成本可节约3000多元,节约生产成本40~50%。尽管后道的织造、染整等工序可以利用改造后的棉纺设备进行生产,但是因为前道如收割、剥离、脱胶、纺纱等工序没有专用的设备对原料进行加工处理,进入后道加工的纱线的质量和可纺性都较差,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制成率。

“如果能把这几个前道环节的设备搞好,那么我们的用工起码可以减少一半,制成率可以提高15%,生产成本可以下降(按麻条算)5000元/吨左右。另外安全性也能得到一定保障。我们的梳理设备也被称为“老虎口”,比较危险,每年都会有“吃手”的安全事故发生,如果设备改进,生产环境也可以得到改善。另外,利用新设备处理后的纤维很整齐,能提高可纺纱支数,进而提高产品档次和等级,让我们在产品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空间,现在不是我们想不到,而是因为没有设备而做不到。李兴高表示目前企业对新设备的需求非常急切。

“特色”让人欢喜让人忧

苎麻纤维是中国独有的纺织资源,作为服装原料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地道的民族产业,是中西部地区的民生产业。苎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十多年不再需要耕地育苗移栽,病虫害较少,不需要整枝打药,田间管理比较简单,田间管理工本费只有棉花的1/3。尤其在长江流域,苎麻是农业部认定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第一优选植物。苎麻纤维具有吸收和散发水分快、纤维强力高、抗菌性能强、出汗不贴身、凉爽舒适的优点,特别适合夏季服用。

我国苎麻资源占世界的90%以上,苎麻加工规模占世界的95%以上,我国苎麻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在世界上占有96%以上的垄断地位。国内很少有这样完全将资源掌控在自己手里,能够拥有知识产权和原创技术的民族产业。一个本该从资源到技术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却因为设备局限难以充分发挥其产业优势。这样一种有特色、具有环保性

的民生产业如果得不到国家重视,得不到技术设备的及时更新和提升,将难免再次面临被竞争淘汰的结局。

规模小 被忽视

作为一种特色产业,他的缺点和优势同样显著,也正是一个“特”字,足以让人欢喜让人忧。

因为特殊的原料资源和生产工艺局限,苎麻行业整体规模在100万锭左右,苎麻企业不到100家,产值不到100个亿。产业规模甚至还不抵一个大型棉纺厂的规模,有的棉纺企业已达到400―500万锭的规模。经过近30年的发展,苎麻产业规模没有扩张反而渐少,长纺麻的份额也已从80年代的80万锭下降到目前的30万锭左右。苎麻产品只占到我国纺织品1%的份额。如此规模的一个产业在国家发展的大盘中很容易被忽略,难以引起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市场的足够重视。

“特色”设备是空白

引进设备不适用

苎麻作为一个特色行业,除了原料,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都有其特殊性,恰恰是这些特色限定了他的调整和改造,在设备提升方面处境尴尬。作为中国独有资源产业,国外几乎没有适应于这个产业的相应设备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只有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制造原创设备。如亚麻设备可以进口,这几年通过消化吸收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技术发展比较成熟,苎麻设备提升却无人来做。相比之下,棉花从印度引入中国的历史仅300年,但是棉纺技术伴随西方工业革命早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和通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原创的国产设备不断提高棉纺行业的武装水平,我国棉纺行业发展已与国际同步。麻布早已被棉布取代成为大众服装面料。而苎麻产业却迟迟未能迎来自己的技术革命

原创设备缺支撑

苎麻生产的后道工序可以借用棉纺行业的先进设备进行生产,但在前道生产过程中,如剥制、脱胶、纺纱等工序没有专用设备很难解决用水量大,用工多,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借用设备的不适用性造成产品质量差影响后道生产。因为原料和工艺的特殊性,苎麻必须拥有专属设备才能够最大效率的发挥资源优势,实际上,近年来苎麻生产的技术工艺已经找到一条比较好的发展路线,装备却跟不上,令这些工艺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苎麻设备提升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缺乏大型专业纺机厂的支撑,据张理事长介绍,苎麻设备改造缓慢,过去一些生产苎麻设备的纺机厂如湖南申纺机厂已经破产不存在了,在江苏常州等地的企业现在也都不做苎麻设备了,苎麻产业市场小,用量少,效率水平差,发展后劲不足,纺机企业对这样开发费用高,又难以保证效益的行业设备开发缺乏积极性。虽然一些苎麻企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发进行工艺和设备改进,可是企业力量太小,对设备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的力量不是很强,最终进入生产的设备还需要纺机企业制造和实现量产。反过来,企业得不到设备支撑,效率无法提高,产品质量无法提升和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开拓不利,效益不高,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张理事长表示解决设备提升问题首先就要从这对矛盾中打开突破口。

“特色”缺陷难克服

苎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主要是伴随着亚麻产品的市场在发展。一直以来我国亚麻苎麻产品出口各占一半,近几年亚麻产品品质提升了一个档次,出口有较快发展,苎麻则因产品提升慢而速度放缓。

针对国内市场,苎麻本身产品结构存在一定不适应的问题。很多以长纺和纯麻为主的产品更适合出口和国外传统市场的需求,比如,欧洲的文化和消费习惯决定了纯麻产品是高档次和高价格的产品,虽然有如褶皱,面料不平整,刺痒感等缺点,但国外消费者认为这是天然的而能够接受。国内消费者却无法接受这些缺点,企业要生产适合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产品,比如褶皱不厉害又是天然的,开发混纺产品和多种纤维交织的产品,通过不同纤维,新型面料产品的开发改善褶皱和刺痒的问题。另外,纯麻产品的价格较高,国内普通消费者也难以接受。

苎麻企业的短纺可以用棉纺设备做混纺产品,混纺产品倒是可以改善面料性能,但又存在价格问题,麻纺产品价格要远远高于棉纺产品,如36支亚麻纱卖80000元,吨,36英制的棉纺精梳纱价格是20000元/吨,价格差4~5倍。这样一来混纺的原料成本高,售价却上不去,企业没有积极性。另外麻类产品还有销售淡季,资金周转慢,原材料成本比重高等问题,都给企业造成一定压力。对国内市场的开发,李兴高谈到:“设备提升对我们开发国内市场影响非常大。麻有良好的服用性能,但就是太贵,一米麻布相当于三米棉布,相当于15米的涤棉布,价差很大,国内的消费者很难消费得起,如果麻纱价格每吨能降低i0000元左右,和国内的精梳棉纱价格齐平,到时候我们的麻纱就可以和棉去竞争,服装企业也可以更多的选择麻的面料。”

特色产业不能丢

要苎麻企业提高纺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工艺改造和设备提升。在麻纺行业的三年振兴规划当中,加快提升麻纺行业技术提升的重点就是解决苎麻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的问题。

“如果设备不更新改进,别说用30年前的落后设备在市场打拼处于一个很劣势的地位,就目前国家启动行业振兴规划,纺织行业整体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会面前,我们也会错失良机,被拉在后面,甚至被淘汰。”张理事长说到。

“目前,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脱胶工艺设备、带状精干麻以及牵切纺设备的开发和研制。我们自己研制了设备样机,还需要纺机厂的支持进入产业化,也希望能够尽快享受到这一成果带给企业的效益。另外,进口设备上,也希望国家能够给我们一些支持,让我们能够把精梳机和自动落筒机装备起来。”李兴高说到。对此,株洲雪松麻业的副总经理肖群峰也表示,苎麻行业设备最需要突破的还是在前道的脱胶和梳理纺纱设备,这是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如果纺纱的能力质量都提高,对于后道的开发和应用也有很大好处,要继续开发新的品种,就必须有设备来配套。

目前,中国麻纺织工业协会正在组织申报苎麻纺织工艺技术装备专项,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和纺机企业的技术支撑,为苎麻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设备提升产业升级提供最大的支持。

上一篇:透支时代的旺盛需求 下一篇:化纤形势超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