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家黄宾虹的艺术研究

时间:2022-10-06 08:56:54

山水画家黄宾虹的艺术研究

[摘 要]黄宾虹先生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他的艺术思想和山水画作品创作,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山水画绘画则集中体现了的他对艺术传统的深层理解和洞察。

[关键词]艺术造诣 绘画技法 浑厚 华滋 审美

山水画家黄宾虹先生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由此深入研究。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风格繁多,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山水形象出现于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初创于南北朝,独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北宋,在漫长的历史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后世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山水画已见多种流派产生,有“密体”“疏体”,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和墨分五色的山水画等,形成了各种艺术风格,也标志着不同绘画美学观艺术创作成就。划时代的阶段性演变较明显的当为宋、五代、元时期。那时山水画艺术进入成益期和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有趣的的作品。由宋代的“工于求似”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向“不求工肖”自由地表现主观情思转化。宋至元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画风多变,蕴含着艺术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明代的山水画崇尚简易,画家大多是高士,胸怀高旷不泛其人。清代的画风复古,“四王”的作品很有影响。近期山水画出现了大家――现代美术画家黄宾虹先生。

在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之说。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一代大师的齐白石,南黄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了。由此可见黄宾虹的艺术造诣和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画家,学问与丹青、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和相互印证,对“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深沉激赏,使他的创作与见解具有如锤夯地般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遗留的大量山水写生册页,画稿,特别是一些巨幅大作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黄宾虹先生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思想和山水画作品创作,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几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的他对艺术传统的深层理解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这一创新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黄宾虹农历正月初一即公元八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诞生于浙江金华铁岭头。因生于农历元日,又取名为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为质,原名懋质、字朴存。初号滨虹、草堂、其别号有予向、大干、虹叟,黄山山中人等。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一生经历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经民国、直到新中国,历经沧桑,完成其艰辛而又辉煌的一生。

早年五岁时他父亲教他读书,又在父亲和启蒙老师影响下,从小就喜欢绘画,六岁便临摹沈迁瑞的山水画。后来又学四书五经等知识,在他十岁时随父亲浏览杭州,遇见王蒙山水画幅,印象很深,细心临摹。在十一岁时开始学习篆刻,十三风韵地在金华返歙应音子考试中名列前茅。十四岁在县里应院试考中名列高等。这为他以后的学习进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十九岁直二十几岁时多次进行观景写生,临摹作品并深入研究山水,花卉技法。五十多岁曾与绘画大师吴昌硕合作《蕉石图》黄宾虹先生补石,吴昌硕先生题云:“耕民将东渡,索余画已久,写此以应,适朴存先生来补一石,增色不少。吴昌硕时年七十。”

黄宾虹先生六十五岁时任上海暨南大学国画系讲师,第二年在上海任中国文艺学院院长,教授。次年黄宾虹先生与刘海粟先生的作品参加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举办国际博览会,同获“珍品特别奖”。七十岁时又任文学院研究会导师。后多发表作品,画册和印章。以及参加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在黄宾虹先生九十岁大寿庆祝会上他激动地说:“我经过三个朝代,清朝是腐败,民国是混乱:万事只有今朝好,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必将走上康庄大道。”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颁发奖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称号。同年作论画七言长诗《画学篇》诗中高度概括了他的绘画主张,及其对历代画家的评价,是宾虹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同年四月选为中国美术家理事。一九五四年,九十一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欣然命笔作《苍松图》祝贺。九十二岁时当选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同年因胃病入院,确诊为晚期胃癌症,不幸去逝。按照先生遗志,将书画,手稿,金石,拓本,古文物等一万零一百余件捐献给国家。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具有独创的风格,在东方的艺海中掀起了巨浪。先生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五十岁以前,致力于传统学习,中期限是五十多至七十岁,深入山川,师法造化,晚期是七十岁以后,在艺术上作出了卓越的创造。他的晚期山水画,风范气候、极妙参神。尤其在八十岁以后,所画体韵遒劲,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卓跞前人。

黄宾虹先生不愧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画家,他一生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岱岳,遍历国内名山大川,并游香港,九龙,他认为一个山水画家,从观察自然到挥毫作画,一般有四个过程:一是“浏览山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川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可以说是“师法造化”、“搜妙创真”。在笔墨技法上最大的成就是“用墨”,这也是他一生中获得最有成效的变化。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主要方法有这样几种,勾、勒、点、染,干笔皴擦,泼墨点彩,再就是善于用水。他的山水画特点可谓“黑、密、厚、重,”在许多山水画作品中能够表现出“黑墨团中天地宽”,就是因为他能善于处理画面,使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在意境地方面他能善藏善露。他晚年作品如《蜀山记游》、《黄山莲花峰图》《溪桥烟霭图》等都可以代表他的画风。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中变法有三点来述之,一是运用积墨,宿墨和渍墨的“三墨法”:二点是“点彩法”;三是“铺水法”。三法归一,即所谓黄宾虹先生晚年臻于神化的墨法。

先分析“三墨法”黄先生作画对笔、纸、砚都有不太讲究,惟独讲究墨,他早在《墨法要旨》中就提出:“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湮于,未及数年,墨迹已晚。蓄古精品之墨,以备随时致辞用,或参合上等到清胶新 墨研之,是亦用浓墨之一法。”所以他作画,必用上好的徽墨,他备有油烟,但他常用的都是松烟古墨。

黄先生作画,皴擦之后或用泼墨,或用宿墨点,方法不一。他在八十岁后变的主要是在浓墨破淡墨上,当他的浓墨破淡后,又加宿墨,宿墨稍干后,又在宿之上干擦,又加宿墨点,既所谓“层层积染”。这种积染能保持墨中见笔,层次分明,这是极其不易办到的事。所以黄宾虹先生的山水使人感到浑厚华滋。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说:“黄宾虹先生晚年用墨功力之深,可使元代的黄鹤山椎,明代的沈石田,清代的垢道人,不能匹敌,黄宾虹的奇妙变化古人都没有过。”

再分析其“点彩法”,对于设色他有两种方法,一是破墨,使色与墨在纸上浑然一体,黄先生晚年很少用色,往往在淡墨中参少许藤黄,这样画使云烟氤氲之气更显眼:二是以色点笃,用色点代墨点,即所谓点彩法。色点有赭石点,朱砂点,石绿点或白粉点。画中的山,本来没有画树,凡经过点彩立即使画中显得“依稀万木之荣。”

最后分析“铺水法”,黄宾虹先生除了水破墨,墨破水,或是水破色,色破水之外,便是他的“辅水法”,铺水法在画面上的作用。既使画面更滋润,更调合,也使画面更浑厚。而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画作品对于“水”则是大铺大用。因而也大大加速了他的变法。他有时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等宿墨点干到八九成再去铺水;另一种是纸反过来铺水。许多评论家评价他的作品“黑、密、厚、重,”“黑”就是在他的运用宿墨,积墨和渍墨上,他的“密”就是在墨破色,色破墨之后加宿墨点上。至于“厚与重”固然与他的用笔用墨有密切关系,而与他的妙用于水,又有密切相关。所以他在晚年的变法,我们只要研究了他的“墨”“色”“水”三者来论述研究,这就是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创新的最大特点,“画品之高,根于人品。”

黄宾虹先生在山水画技法方面独树一帜,在论画著述领域也深广精到,于画史、画理、画品、画鉴等都有很高的成就。在画论中的论画品,是对绘画作品鉴赏、批评,确立审美标准,先生在《谈因与创》一文中讲到:“画品分神、逸、妙、能四者,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古来逸品画格,多本高人隐士,自寓性灵,不必求悦于人,即老子所云知希为贵之旨。”从先生之段话里可以体会三层意思:一是讲“画品分神、逸、妙、能四品”,对四品的概念,尽管后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基本审美层次、框架已经确立,对后世品画有莫大的启示作用。黄宾虹先生在这里无疑是肯定四品的基本概念,接受四品评画的术语。二是讲“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三是先生提“逸品画格”,我们从他有关品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很推崇黄休复逸品为首的品序。

“逸”、“神”、“妙”、“能”等不同绘画作品称谓不同,是在古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归纳出来的评画标准,是对艺术水平高下的审美判断,对形成和确立中国绘画批语的审美层次和鉴赏体系提供了一定标准,可以看出黄先生与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

黄先生遵循传统的品画称谓,但又从中发展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重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观;简而有简无简不繁的逸品说;离象取神的审美判断等。

黄先生常从书画艺术共通的规律来论述画艺,是从中国书画本身沿革规律出发的。他说:“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审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也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谛视而起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这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从直觉的审美感受上来评的,它不同于“逸、神、妙、能”四品论画,但却包含了四品批评标准的某些含意在内。上、中、下“三品”论,以笔墨气息所构成的综合性整体效果为衡量标准,强调“重要在用笔”。认为这是中国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张画成为艺术品,“为人所不能到”,能耐人寻味的重要条件。宾虹先生在论画中非常重视笔墨的艺术要求,明显的特点是常和书法艺术联系起来论述。他在《论画书简》中讲:“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为最上品。”由此基本观点引伸出“重要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的独到见解。中国画重“意”。从造型手法的民族特点来说,用笔主要依靠线条的运用。这在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中就已确立,在辽阳、望都、洛阳等汉墓壁画中也可见简率而流畅的线条运用,它有一中天真稚拙的情趣。线条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有它独特的内涵和作用。线条的运用始终是中国画主要的审美特征,也是体现中国画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画讲笔墨体现在线条运用上,书法基本道理与此是相通的。

黄先生先生晚年山水画,“写”的意味更浓,点线的交织,变化更为丰富,对构成画面节奏和韵律的艺术风格关系很大,能更多摆脱具象的束缚。我们从黄宾虹先生总结的“平、圆、留、重、变”五笔法中可以看出,他大都是从书法美学的角度阐述问题的。认为“古人练习用笔之法,笔法成功,皆由平日金石碑帖法书而出”,他自己也深有把书艺运用于画艺之中的实践,但他绝非游离于客观物象去追求笔墨的情趣。他明确提到“描法的发明,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后所得。”同时,他又十分强调从造化中悟出笔法。现代学者论书画艺术的共通规律和特殊规律者不乏其人,而宾虹先生的论述更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切合实际的特点,特别是他提到的以中国画用笔特征作为“三品”来品画的观点,确实是先生的新创见。他把笔法作为衡量画能否达到上品要求的标准,如其所说:“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亦不能全用笔之神。”这种说法反映了先生通过笔墨表现物象内在神韵的一贯美学见解。他认为:“古人名作中在笔力之强弱优绌,不重外观之美,而重内部之充实而已。”纵观历来笔墨造型:唐人重法度,华丽精巧;宋人重物理,精密不拘:元人重意趣,挥写自如;明清重性情,洒脱抒放。尽管风格多有变化,但重在内部充实的用笔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先生认为作品能经得起反复欣赏的基本条件。

款题“行尽林间路,青山泼靛来,波涛千万叠,涌现白云堆”的一幅山水,气势撼人心魄,风格浑厚华滋,是能充分体现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基本特色的一件精品,也是比较少见的黄宾虹先生巨作(纵359厘米,横137.5厘米)。缓展此轴,皱染峻厚的山峦巍然耸矗于眼前,磅礴之气扑面而来,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老树挺生,整幅作品在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作者自题曰:“太湖三万六千顷,茜峭广博,浑厚华滋,以范宽笔意写之。”粗观细品之,不仅可见黄宾虹看山写山入骨髓的眼力和笔力,而且其精神气度确与北宋范宽(中立)《溪山行旅图》(博物院,绢本,水墨,纵206.3厘米,横 103.34米)貌离神合。“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于次可证矣!笼统地说,黄宾虹的山水画是在古稀之后别开自家面目的,推崇健笔挽万牛的笔力,追求浑厚能华滋的境界,他视“死、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为作画大忌,追求“重、大、高、厚、实、浑、润、老、拙、活、清、秀、和、雄”的造诣,从此幅大作亦可领略到黄宾虹对先生这14个字的坚决贯彻和形象体现。

当然,黄宾虹先生因写景、抒情的不同,相应地在笔墨上亦呈现出多种面貌,能够在笔墨上千变万化,不仅归因于他师造化的心得,而且归因于他对笔墨规律如“五笔七墨”等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总结,从而在具体创作上大致造就了他繁体和疏体两种面貌。繁体“黑、密、厚、重”,实中见空灵,如款题有“行尽林间路,等。”“宿雨初收,晓烟未泮”等二幅:疏体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漠渲染,虚中见雄逸,如款题“番禺南望渺烟波”等。都能体现出“黑、密、厚、重”的艺术感觉。

在黄宾虹先生91岁时所作《峻岭松云》(纵82厘米,横32厘米)中则可略见其在用水上也以浑厚华滋导其妙。或以水化浓墨之水渍痕衬托空灵,或以大笔蘸水直铺画面求得氤氲、水晕墨章、元气淋漓、浑厚华滋。

黄宾虹先生所倡“浑厚华滋”,既是在前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审美意象基础上的概括,亦是对清代山水画出现的柔糜软弱倾向的纠偏,这不仅是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而且也被他视为中华山川灵秀、民族性格的总体表征。

中国画发展的总趋势,本质上是象征的,它虽与现实有紧密的联系,是从生活感受出发来创造艺术形象的,但创作倾向还是重于神似。“立意”、“为象”,既非侧重于客观的具象的现实美,又非着意于主观的抽象的装饰美。对于反映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观情思所熔铸的现实形象,常显现出半抽象意味,以此来求得形和神、情和景的和谐统一,中国山水画的品画标准也反映出这种本质特征。

再从古来绘画品评审美的层次论和黄宾虹先生品画的论述中,可以体会到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辟见解。它包含着传统美学深广的修养,体现着中国绘画艺术审美创造的规律性,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黄宾虹先生的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热爱祖国,为中国山水山水画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主道路,为中华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具大贡献。

黄宾虹先生纪念馆建在浙江金华,早在1986年北京成立了黄宾虹艺术研究会。

黄宾虹先生的艺术技巧和敬业精神,感人至深:“艺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论FLASH作品和平民话语 下一篇:李念与房子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