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框架结构高质量施工措施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6 08:43:20

建筑框架结构高质量施工措施的几点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钢材量的不断提高,钢一混疑土组合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7迅速发展,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因而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重点。笔者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施工,现结合施工中的一些框架结构质量问题,提出预防解决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

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质量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下面

就针对框架结构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论述。

一、设计要求梁、柱的混凝土采用不同强度等级处理。柱截面在满足杆件稳定的条件下,用提高混凝土的等级来满足抗压强度,使施工时梁、柱、板混凝土的接交处等级低的混凝土不能进入等级高的区域。

施工中可采取下列措施:

1.浇筑混凝土顺序。先浇强度等级高的,后浇强等级低的。

2.设临时隔断。支模前在柱主筋保护层以外用钢丝网隔离,并在钢丝网外侧加圆钢筋或钢管;也可以在柱筋保护层外将模板做成大马牙搓,待浇完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拆除大马牙二搓模板,再支好墙模。

3.分别浇筑不同等级的混凝土。为了使两种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在加料时分别清楚.柱混凝土加料用料斗加料。梁、板混凝土用泵送,对送料混凝土车加强监督。浇筑时,对高一级的混凝土至少保证浇筑高度高于低一级混凝土50厘米以上,交叉进行。

4.合理计价。实际施工情况是加料和振捣时混凝土相互掺和,特别是有的施工单位都采用同一台泵送,更难以确保各种等级混凝土的计量准确。当框架结构完成后,其构件的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外形目测都满足验收规范。但两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造价是不同的,应该合理加价。

二、设计梁.柱节点是多根粱交叉,负弯矩钢筋多层叠合难以控制结构标高和板厚的处理。当设计梁、柱节点有3-4根梁交叉时,主次梁的负弯矩钢筋多层叠在一起,对粱截面的截面标高控制带来严重影响。在施工中按常规方法支模,按常规钢筋施工规范绑扎钢筋,梁的负弯矩钢筋和板的负弯矩钢筋就会高出板面设计标高,增加50-70毫米左右混凝土浇捣后局部超高,事后用加厚找平层来高速结构自重啬很多,成本很难控制。可采用下列施工办法解决。

1.降低主梁底面标高(按最大梁高)。在主梁底下净高允许条件下,采用此方法;将主梁底标高下降30-50毫米,主梁的原设计配筋不变,承载力不变,相当于主梁上部钢筋位置下降了30-50毫米,为与它交叉的梁、板负弯矩钢筋留下了合理的标高位置。

2.降低次梁底面标高。在主梁底下净高较小,不允许下降主粱的条件下采用。即将不同截面高充的其它交叉次梁的梁底标高下降30-50毫米,这些次粱的配筋高度不变。这样,主梁完全按设计标高施工,由于其它次梁底面标高下降,为扳的负弯矩钢筋位置留出了合理的设计位置。

三、梁、柱、板的模板体系有关问题及处理方法

1.编制模板体系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框架结构的安全施工必须编制模板体系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必须根据施工时的各种荷载通过计算确定支撑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捣线路,可减少梁的浇捣接头,避免施工缝的发生。

2.施工方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考虑各个方向的外力对支架的影响。有的方案忽视了泵管的水平推力,在混凝土浇捣时,模板侧向稳定性不能满足施工需要。轻则造成竖向偏位;重则扣件破坏而造成楼面坍塌或整体坍塌。

3.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桂、梁、板支撑必须按施工方案认真计算后确定的搭设方式搭设。模板用材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如使用不合格材料上述的计算也就失去意义。

4.回填土下沉问题。在搭设支撑前,要平整操作面并垫好木板,特别是条形基础两侧的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保证土的密实度达到95%以上。

5.垂直支撑问题。可采用工具式可调节的垂直支撑;对必须接长的垂直支撑必须采取对接接头,让其直接传力,还要检查垂直支撑和水平支撑的实际安装间距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对超过允许偏差的要坚决返工。

四、浇捣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1.商品混凝土的供应点和行车线路。在高温天气施工,往往由于商品混凝土的供应点至工地线路长、交通受阻,导致混凝土还没运到工地就开始初凝,已不能满就足施工要求。所以,必须合理选择供应点和行车线路。

2.柱、梁、板的浇捣程序。先浇柱、后浇梁、板的程序比较符合混凝土强度增长特性。因为柱混凝土浇捣后,有梁、板支模、钢筋安装的时间间隔,在此时间间隔,混凝土沿柱高度轴线有一定的收缩下沉,对防止混凝土的微裂缝有利。梁、板后浇,有利于柱梁节点混凝土捣固密实。

柱、粱、板一次连续浇捣程序.对于柱高(层高)高度大,节点钢筋密集的结构是才:宜采用的。但对于一些层高较低,节点配筋少的如剪力墙、梁,板的结构也是可以采用的。

五、裂缝的控制

1、成因

裂缝的形成,往往是由几种原因混合形成,即由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或由几种内因导致。也有其他一些材料质量问题和施工不当原因,都导致裂缝的形成。现将其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1)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裂缝,主要是由混凝土本身水化放热时受到外环境温度的约束而形成的温度裂缝。

(2)由几种内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裂缝。主要是由于不同材料的配比和水灰不符合要求,加上浇筑时振捣力度不规范.致使混凝土在结构分布上出现不均匀,不密实,或发生离析,在混凝土水化热干缩时形成局部结构强度小而应力集中.这些薄弱环节因克服不了内应力的作用而形成裂缝。

2、控制措施和处理方法。

(1)在组织材料上,首先要注意材料的质量,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的标准要求进行组织材料,把好第一个质量关。如对水泥的采购要求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和出厂合格证,并且选购的水泥标号要符合工程的特性和要求。对骨料的采购或采挖,坚决杜绝掺杂混泥的不良现象.对其级别要有严格的要求,对骨料的质地要亲自研究。其次,对材料的暂存要保管好,以防过期潮湿等变质、失效,保证材料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比如容易因各种条件而变质结块的水泥,就更需要妥善保管,注意防水、防潮。第三,为了不使材料过期失效,又保证施工正常进行,必须对采购的材料(如水泥)采取先进先要,后进后要,而不能随意就近取要。

(2)在施工操作技术上,要根据每一个环节的性质和程序进行施工,而不能光凭经验来盲目操作。

在施工之前,施工图纸的设计是最关键的首要的任务,设计不好,不周全,往往对施工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影响施工的进度,有时还因设计不合理,而反复修改和返工,不仅拖延了时间,还造成了浪费。所以,要把好设计关,把设计尽量做到周全;不漏缺憾,尽量避免重复施工的发生。

对建筑基础的施工,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要认真考察、研究、验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方案,把基础打得不遗余憾,坚实牢固。

在模板组装和钢筋搭接时,要按施工图纸的尺寸进行组装,要求坚实牢固,支撑稳定,板缝平顺,不漏孔缝。钢筋接头的焊接要符合标准要求,焊缝丰满,不开裂。同时要作屈曲抗折实验,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使用。对骨架的绑扎,要求紧固扎实.并要求施工人员不能任意踩踏已绑扎好的钢筋骨架,以防骨架沉降,移位,变形和松脱。

在浇筑完毕和折膜后,要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处理,或洒水,或覆盖,要根据工程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要根据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预防。

总之,对于工程结构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保持危机感,随时注重质量的重要性,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才能把缺陷消灭在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为企业的振兴作好根本保证。

上一篇:浅析如何防治混凝土质量常出现的问题 下一篇:对我国现今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