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节会新闻的“陷阱”

时间:2022-10-06 08:11:05

小心节会新闻的“陷阱”

每个节会当中,媒体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节会新闻在各类新闻媒体上也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说其“独特”,是因为它具有新闻资源高度集中和新闻事实人为策划正反两个方面的特性,这就使得媒体在这类活动中机遇与风险同在。

媒体的机遇与风险

但凡节会报道,媒体都讲求“新闻策划”,通过对节会报道手段、报道形式的改进和各种新闻要素的整合,充分发掘和利用节会聚集的大量新闻素材,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和冲击力。

与此同时,节会组织者都讲求“策划新闻”,通过各种活动安排推介既定的新闻事实或者制造新闻点,引导媒体向设定的目标靠拢,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或者其他目的。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是在节会活动特定环境中,这两种行为高度交集,互为因果:因为它的功利目的,才让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对节会趋之若鹜;信息高度集中、社会活动异常活跃带来的丰富新闻素材,让新闻媒体的新闻策划有了依托。反过来,正是新闻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渴求和追捧,以及它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又强化了主办者策划新闻、策划活动甚至把媒体和记者也纳入“策划”范围的动力。正因如此,节会新闻就具有了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在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策划,就可能极大地提高媒体报道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类活动目的明确,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人为策划与操作程度相对较高,所以,也就很容易产生所谓的“策划新闻”和“新闻陷阱”。

应对“策划新闻”与“新闻陷阱”

对于节会中的“策划新闻”,从主办者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作为媒体,关键是要头脑清醒,善于分辨哪些是有效新闻元素,哪些是操作或者炒作成分。具体到新闻实践中,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回味。

一是多看侧面少看正面。正面说的是节会的主体活动,侧面则是与此相关的背景材料。并不是说忽视主体活动,光去捕捉细枝末节。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活动甚至连新闻通稿都给准备好了。相比较之下,背景材料如果不刻意去搜集,就很容易忽略。节会耗费了多少资财?收到多少效益?两相抵销,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还是为民谋利的民心项目一目了然,但在采访中,只要不有意挖掘,这类对比数字一般不易得到,即使在主办者的材料中有所体现,也是前者大打折扣,后者常被夸大,不足为凭。

二是多看结果少问过程。节会往往是热热闹闹,喜庆有加,但记者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不便拂了主人的美意忙着赶场、捧场,另一方面不得不与主人的“策划”保持距离,以免被“精神控制”。避免两难我想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多看结果,少追逐过程,过程是可操纵的,有虚有实,而结果是恒定不变的,没法人为更改,只要揭示出了真实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去审视过程,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三是多用脑子少用眼睛,换句话说就是谨防眼见为实的“新闻陷阱”。明显的功利目的加上地方政府或者行业组织的强力干预,使得节会新闻“生产”环环相扣,异常严密,事实是真是假单凭记者走马观花的了解,是难以看出破绽的,传媒如果想摆脱被人利用的尴尬,就不能老抱着眼见为实的想法。

画外音与潜台词的魔力

如果上面说的是消极防守,那么不失时机地解读“策划新闻”的画外音、潜台词,就是主动出击了。

连续举办十届却不为外人所知的“巢湖牡丹观赏节”,因意外的一篇报道一夜成名一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等耗资近百万元办的这个观赏节,‘主角’只是一枝生长在山崖上、据说‘可预测早涝’的野生牡丹……巢湖市花费很大精力和资金举办的这一观赏节,不仅没有让当地的旅游经济‘火爆’起来,反而引发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的质疑。”此类情况还有很多,“哈尔滨啤酒喷泉”、“400节日要花1.6亿”等等,都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这些报道单从文字看,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就是写出了节会背后“劳民伤财”、“铺张浪费”、“好大喜功”等等潜台词。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新闻报道巨大的威力和影响。

(作者单位:潍坊晚报)

上一篇:传媒内部智囊:笃情的探索与尴尬的现状 下一篇:透视黔甘电视台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