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风险及防范

时间:2022-10-06 07:00:16

浅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风险及防范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遭遇的风险,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论述了防范风险的策略:企业要在投资前做好目的国尽职调查;及时应对所在国家法律纠纷;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做好境外法律业务信息化工作;完善境外法律工作监督;充分利用中介机构;与本国政府有效沟通;加强行业沟通与经验交流。在国家层面,我国政府要及时有关信息;给予企业有效的法律保护;为企业做好外交协调。

【关键词】 涉外投资;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投资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表现在依然保持吸引投资的大国的同时,也开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国。据商务部2010年度中国投资统计报告的数据,中国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688.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7%。截至2010年底,中国130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3172.1亿美元,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五位,存量位居第17位。同时,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2011年7月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对外直接投资资本的最大流入国。2010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的流量达10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在国际投资领域面临的风险也将日益增多。本文旨在通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说明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风险以及防范。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超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创历史最高值,对主要经济体[1]的投资增幅较大。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面临了更多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1、市场准入风险

这一风险是指中国在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时由于其本国对资本流入进行限制所遭遇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表现在中国作为新兴的投资大国,并不具有传统投资大国的优势,即对传统而又安全的行业具有投资竞争力,只能被迫投资新兴发展的且风险较高的行业。此外,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是国企,但是中国国企在很多国家关于投资市场准入限制中往往受歧视,被认为不是市场经济的自由经济实体,国企的投资行为被视为国家的行为,因此遭遇投资准入歧视。同时,中国企业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便是各资本流入国基于国家安全理由进行的国家安全审查,这对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准入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风险,往往遭遇前期准备工作都做充分之后,被以可能侵害国家安全为由拒绝进入。例如中国企业在美国就面临上述问题,国有企业审查严格,对敏感的行业如能源、高科技及基础设施等往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企业进入。

2、政治风险

这一风险具体表现为在不稳定的国家政局带来投资的投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战争和内乱带来的投资风险,这是指战争和内乱带来的投资环境变动,导致投资在该国无法实现。二是有被国有化和征收风险。

3、自然灾害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由投资东道国当地的自然灾害所引起,但由于这一风险导致投资受损的原因还包括投资方不了解投资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对投资未有效预防而带来的投资损害。如在非洲国家投资时在旱季未能及时完成工期,当雨季来临之时无法施工导致合同无法如期履行。

4、文化风险

这是指不了解东道国文化而导致在投资时出现的风险。如在东道国投资时不了解当地文化习俗而带来的风险,如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而带来的劳工问题。

5、法律风险

这一类风险主要是对外投资企业不了解投资国法律而带来的投资风险以及不了解国际对外投资相关法律而无法有效地保障或救济自己的权利。如我国某企业投标某外国基础建设项目时,因不了解当地政府审批外籍劳工的相关法律政策而错误的制订了投标价格,导致最后难以按期完成合同而赔付违约金。

6、管理风险

这是指企业在管理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时,由于决策不当或管理无效,也会增加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如企业未完成海外投资市场的尽职调查就急于签订合同。当然,这一风险也包括对外投资活动管理过程中因和当地政府产生联系而带来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对外投资企业还可能遭遇安全生产风险和商业风险等。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对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而言,要防范其可能遭遇的上述风险,应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进行。

1、企业应对之策

对企业而言,可以从以下几分方面入手对防范风险:

(1)投资前做好目的国尽职调查。在投资前企业应对国外市场作详尽的调查,包括上述所提及的文化、商业、自然灾害。(2)及时应对所在国家法律纠纷。当出现法律纠纷时,不应置之不管,而应积极应对。中国在国际商事和投资活动中仍不甚熟悉国际规则,往往依国内习惯处理国际纠纷,即不积极应对而常常消极处置,这常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国际投资领域,整个对外投资活动中,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应依照国际规则积极应对,这不仅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也能为在国际环境中利用法律制度救济自身的权利积累经验。如华为对待摩托罗拉公司对其的,华为通过积极应诉不仅没有损失,最终还获赔偿。(3)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不强,近几年出现的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遭抢注的现象便是一瞥。因此,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也应当注重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但同时,也应当注重不违反东道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4)做好境外法律业务信息化工作。在企业内部,信息化有助于业务信息在内部有效的流动与沟通,避免内部协调不畅而增大风险。(5)完善境外法律工作监督。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对投资活动的合法性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是防范风险所必需的。(6)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在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或东道国本土中介机构来防范风险。如通过熟悉国际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事项进行有效评估,通过熟悉东道国国内法律制度的当地律师事务所有效预防法律风险,或通过熟悉国际投资业务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对权利进行有效的救济。(7)与本国政府有效沟通。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积极地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这一方面不至于违背我国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也可以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与协调下避免一定的风险。因为政府在进行对外投资管理过程中,对行业的整体情形以及外国政治、经济、法律等情况有所研究。(8)加强行业沟通与经验交流。企业应在其行业之间进行风险防范的交流,通过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可以对风险更全面地认识和有效的应对。当然,这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协调的方式实现。

2、政府应对之策

(1)我国政府要及时有关信息。在信息获取方面,政府远比企业更加全面,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更加深入。如外国的政治、外交、文化

(下转第58页)

上一篇:自行发债开闸 我国地方债能否走向自主发债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对融资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