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06 06:29:19

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从借助学具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三个方面研究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能够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直观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57-01

学具分为传统学具与电子学具,一般包括数学模型、实物、图表、幻灯片等等,既直观具体,一目了然,又使用灵活,成本低廉。新课标理念下,充分发挥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性思维向逻辑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学具操作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算理及思想方法的认知理解,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借助学具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普遍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奇事物,特别是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当开展学具操作,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形式各异的实物小闹钟或钟面模型,精心设计好多媒体课件,还可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个钟面模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童话情境:在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清晨,小公鸡起床了,它跳上树枝“喔喔”叫起来。提问:“小公鸡为什么要打鸣?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来导入课题;然后老师摆出各式各样的小闹钟,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孩子们喜爱的动画形象,从他们熟悉的故事入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与新鲜感,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借助学具操作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单纯依靠教师口头讲述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而借助学具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象化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不仅降低了学生的感知理解难度,还有助于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学习的转变。例如,教学“倍的认识”这个概念时,教师安排学生摆一摆木棒,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3个一堆,依次摆放),提问:“第一行有几个3?第二行的木棒有多少这样的3?”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第一行只有1个3,而第二行有3个3。此时,再导入新知:有几个3也可以说成3的几倍,同学们谁知道第二行的火柴是第一行的几倍?稍作思考后,学生们就得到了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教学“倍的认识”这个概念时,可让学生摆一摆圆片,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6个(2个一堆2个一堆地摆),问学生:“第一行是几个2?第二行的圆片有几个这样的2?”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3个这样的2。“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在数学算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学具操作可以把数形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数解形,以形助数,加强对数学算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学“一位数除法”时,“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借鉴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感悟: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再平均分唯有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然后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在这样思考、演练过程中,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促进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飞跃。

三、借助学具操作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不止是要传授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及创新实践等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存在单一、被动的问题,重教轻学甚至以教代学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以自主探索为主的数学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事物,丰富其数学活动体验,激发内在潜能。例如,教学“认识平行”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高压电线”的现实场景(多媒体演示),由高压架抽象出一组直线,从表面上看没有相交,但是直线有无限长,准确认识两条直线的平面位置关系,进而引出平行线的概念。为了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让学生观察思考“两支铅笔一枝掉在地上,一枝掉在凳子上,那它们所在的直线还会相交吗?为什么?”(实物演示)。还可适当拓展教具,用粉笔绘图来演示、操作,根据学生的位置描述或手头比划有针对性地画在黑板上,深化学生对平行定义的理解:观察长方体上的红线和绿线(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这两条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最后,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践,交流和讨论本课所学内容。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基础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教师要重视学具操作的应用与普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耿树成.构建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16(38).

[2]周建伟.把握教学本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书育人,2016(25).

上一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研究 下一篇: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的趣味性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