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比较

时间:2022-10-06 05:29:01

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63髋)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25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组),36例(3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 结果 术后1、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柄松动明显少于A组(P

[关键词] 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047-0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老年骨科患者常见病,对于晚期股骨头坏死,关节置换治疗已成为临床首选,但是对于FicatⅢ期的患者,选择全髋还是半髋关节置换临床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效果佳,但有学者认为半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疼痛及翻修情况较多,对老年患者生活影响较大,主张Ⅲ期股骨头坏死亦行髋关节置换[1]。本文对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全髋及半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63髋),全部患者经临床、影像及术后病理特征诊断为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9~73岁,平均(65.8±3.2)岁,体重52~70 kg,平均(57.4±5.0) kg。其中,24例(25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组),另外36例(3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取健侧卧位,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行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推开股骨颈基底部关节囊,充分显露股骨头、颈及基底部,探查并切除股骨头,修正股骨颈,切线上端起自股骨颈基底上缘,切向内下方,止于小转子上1.0~1.5 cm,保留股骨距,切骨面向前倾斜15°~20°,以保持人工股骨头植入后的前倾角。A组患者将Link公司髋关节假体人工股骨头柄试行插入髓腔,复位到髋臼中,检查假体安放位置及人工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合适,然后行固定术。B组患者在股骨头切除及股骨颈修正后采用Link公司髋关节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全部患者术后切口负压引流1~2 d,术后应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术后当日即穿“丁字鞋”,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部按摩,可进行患侧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和抗阻活动,术后3~5 d行患侧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并且进行患侧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后期进一步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3年,资料完整。术前术后均采用Harris标准行髋关节功能评分[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年的髋关节功能,统计患者术后随访中疼痛的发生率及翻修率。随访行髋关节X线检查,观察髋臼磨损、假体柄松动及骨溶解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评估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脂肪液化等情况,A组2例患者术后卧床翻身时出现关节脱位,B组1例术后2周下床行走时,因姿势不对发生关节脱位,均行关节复位后未发现其他异常。两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随访髋关节X线异常情况的比较

术后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显示,两组髋臼或股骨侧骨溶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柄松动明显少于A组,髋臼磨损或松动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3],该病主要由创伤性及非伤性原因引起,后者主要包括激素及酒精刺激。

对于老年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特别是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因其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创伤小而得到临床认可,但对于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临床存在争议,主要在于其髋部疼痛、髋臼磨损及股骨柄松动情况较多,导致其中远期疗效不佳[4]。国外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术后1年内翻修率达25%,假体失败率达42%,髋部疼痛率达40%[5],术后高疼痛率考虑与股骨头假体移位及髋臼继发性骨性关节炎有关。本文A组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随访显示,术后1、3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且随着时间推移两者评分差异变大,另外A组患者疼痛率及翻修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文献报道相符,由此可见,相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并不理想。

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检查显示髋关节间隙尚无明显改变,但实际上股骨头及髋臼病变已经存在,并且有学者研究显示该类患者股骨头的塌陷程度还与髋臼软骨退变程度有密切关系[6],此时行单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仅改善了塌陷的股骨头情况,并未对髋臼病变进行对应治疗,而人工股骨头植入后,肯定会加重髋臼病变情况。有作者研究显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疼痛高发的原因主要与髋臼磨损有关[7],本文A组患者远期随访X线检查显示髋臼磨损率明显高于B组,与文献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全髋关节置换,且疼痛及翻修率较高,髋臼磨损情况严重,因此对于该类老年患者推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则术前应行MRI及CT检测,以评估髋臼、软骨等损伤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参考文献]

[1] 伍燕臻,黄承夸.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疗效的比较[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2,16(3):203-205.

[2] Li YK,Zhou LJ,Xu B,et parison of results betwee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bipolar prosthetic replacement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elderly[J].Sichuan Med J,2008, 29(3):285-287.

[3] 吴仁昌,慕义,倪宏彬,等.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5):602-604.

[4] 韩伟,田晓滨,张美心,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比较[J].贵州医药,2000,24(5):304.

[5] Ito H,Matsuno T,Kaneda K.Bipolar hemiarthrophlasty for oste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7-to 18-year follow up[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0,(374):201-211.

[6] Im GI,Kim DY,Shin JH,et al.Degeneration of the acetabular cartilage in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15 hips[J].Acta Orthop Scand,2000,71(1):28-30.

[7] Shen NJ,Lin QB,Lin MX,et al.Clinical using of hemiarthroplasty and total hip replacement[J].J Pract Orthop,2003,9(6):484-485.

(收稿日期:2013-09-05 本文编辑:郭静娟)

上一篇:后路270减压重建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三... 下一篇: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效果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