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在烧伤肉芽创面植皮术后的应用

时间:2022-04-19 09:20:42

可调节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在烧伤肉芽创面植皮术后的应用

[摘要] 目的 观察可调节负压创伤治疗技术(RNPT)应用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创面植皮术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60例烧伤患者肉芽创面植皮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RNPT,治疗组采用简易负压吸引创面治疗,对照组采用加压包扎换药治疗;分别于术后7 d观察创面情况,比较各组皮片存活率、创面细菌感染率以及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观察组术后7 d皮片存活率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组创面细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可调节负压创伤治疗技术;烧伤;肉芽组织;皮片植皮术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a)-0054-03

烧伤后机体免疫力下降,虽肉芽创面血供丰富,但也是细菌生长的培养基,经植皮后,常因创面感染,皮片不能存活或存活不良,影响创面愈合,也常导致患者需行多次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20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或慢性创面和(或)创腔创伤的技术,其临床意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肯定[1]。本院将改进的可调节负压创伤治疗技术(regulated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RNPT)应用于烧伤肉芽创面植皮术后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烧伤患者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10~50岁,平均35岁。受伤原因:烧、烫伤50例,电击伤10例,创面均为Ⅲ度烧伤后肉芽创面形成,创面大小10 cm×7 cm~30 cm×23 cm,术前行创面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后行自身刃厚皮植皮术。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RNPT,治疗组采用简易负压吸引创面治疗,对照组采用加压包扎换药治疗,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60例患者在清洁的肉芽组织创面上行刃厚皮片植皮术,根据创面形状和大小,切取合适皮片(大小比例一般为1.5∶1),厚度为0.5 mm左右,用生理盐水处理,以将皮片制作成邮票状或行大张皮片拉网状植于创面。观察组采用RNPT技术覆盖创面,治疗组采用简易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覆盖创面,对照组采用无菌油纱外层有无菌棉垫加压包扎覆盖创面。材料:山西以诺科技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负压治疗吸附垫,RNPT-1型负压治疗仪,创面经自身刃厚皮植皮术后,以一次性使用负压治疗吸附垫的吸附海绵和配套胶带封闭创面,然后连接至RNPT-1型负压治疗仪,调节负压力为8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工作模式设定为工作3~5 min,间歇1~2 min,3 d更换1次敷料,直到创面愈合为止。治疗组采用一次性吸氧管高温灭菌海绵,3L手术贴膜,创面封闭后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形成负压,调节负压压力为80~120 mm Hg,工作模式为持续吸引,3 d更换敷料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采用无菌油纱及外层用无菌棉垫加压包扎创面,根据创面情况行换药治疗直至创面愈合。分别于术后7 d观察创面情况,并行分泌物采样细菌培养。术中及换药均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各组均用广谱抗生素行预防抗感染治疗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各组分别于术后7 d观察创面情况,计算皮片存活率,细菌感染率,并记录创面愈合所需时间。皮片存活率=(移植皮片总面积-皮片坏死面积)/移植皮片总面积×100%;细菌感染率=感染细菌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于术后7 d观察创面情况,观察组和治疗组创面清洁,且皮片与皮下组织贴附好,皮片存活,血供好,可见皮片向周围爬行;对照组创面皮片与皮下组织贴附较差,分泌物多。观察组和治疗组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VSD是由Fleischmann等[2]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经过基础研究和实践表明,VSD通过负压装置接引流管达到全创面引流,使创面渗出物及时被清除。持续负压引流有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对创面有机械牵拉作用。封闭敷料使创面与外界隔绝,有效地防止创面被污染和感染。1986年,俄罗斯Kost-iuchenok等[3]研究证明伤口负压吸引能显著降低创面细菌负荷,加速创面愈合。创面缺损的修复需要“感染控制-肉芽组织充填-上皮覆盖”几大步骤[4]。而局部良好的引流能有效地作用于以上三个环节,是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方法[5]。根据文献报道,VSD治疗复杂性的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可以促进病变组织肿胀消退,明显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6]。焦海涛等[7]将VSD应用于急诊皮肤软组织损伤中,并证实了其能彻底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刺激肉芽组织生长,明显缩短创伤性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时间,减轻换药痛。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应用于刃厚皮植皮术后,不仅减少了死腔的形成,并且吸引均匀,减少了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强了组织修复的活性,使植皮后创面平整且愈合快[8]。陈江等[9]在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急诊治疗四肢软组织严重创伤的疗效中证实了持续负压引流吸引可使引流区的渗液及时并彻底地排除,充分保持创面的清洁,有效地减少了创面的细菌数量,消除了细菌赖以生存的培养基,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阻止了感染的扩散及毒素的吸收。

负压吸引引流技术因使用材料,吸引装置差别,名称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有美国负压创面治疗系统(SWCT),负压创伤治疗(NPWT),RNPT,VSD,负压辅助闭合治疗(VAC)等。RNPT是创面治疗的新方法,负压吸引材料及装置不同在临床应用效果方面也有不同。本组实验也表明RNPT治疗烧伤肉芽创面植皮术后较简易负压吸引、普通换药更能促进皮片存活与生长。因RNPT具有孔径与硬度恰当、弹性适宜、顺应性较好的创面敷料,且外置吸盘式引流装置不仅减少了对组织的压迫,且不易导致引流管堵管,设置智能化的工作模式,使治疗更加安全,也避免创面因强负压产生的正压效应致组织缺血坏死及引流不畅致创面感染加重。研究表明在RNPT 治疗中,以60~120 mm Hg为宜,当创面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或坏死组织增加时应及时调整压力,避免因压力不足或过大引起治疗无效或组织坏死加重。

Ⅲ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多,肉芽创面形成后容易感染,植皮后导致皮片不能存活或存活不良,常需长期换药并使用抗生素,有时需多次植皮促进创面愈合,增加了患者痛苦。朱玉花等[10]将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手外伤创面感染的修复中,证实了其可有效促进组织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缩短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了二次手术率,提高了临床疗效。RNPT具有所有负压吸引闭合技术的优势,能更有效抗感染作用,促进创面愈合。李明森等[11]将RNPT治疗慢性创面时,也证实了RNPT 较简易持续负压引流 技术更有利于创面引流,减少了创面感染率,更有效地促进了创面的愈合且缩短了病程。本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临床效果。

RNPT技术设计优化,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适用性强,能够更好地发挥负压吸引闭合技术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8:34-35.

[2] Fleischmann W,Strecker W,Bombelli M,et al.Vacuum sealing as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J].Unfallchirurg,1993,96(9):488-492.

[3] Kostiuehenok BM,Kolker II,Karlov VA,et al.The vacuum effect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uppurative wounds[J].Vestn Khir Im I I Grek,1986,137(9):18-21.

[4] 徐红梅,阙纤沣.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创伤创面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21-122.

[5] 蒋劲松,李传杰.267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775-777.

[6] Derrick KL,Norbury K,Kieswetter K,et parative analysis of glob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between diabetic rat wounds treated with vaccuum assisted closure therapy moist wound healing or gauze under suction[J].Int Wound J,2008,5(5):615-624.

[7] 焦海涛,曹全斌.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急诊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2):258-260.

[8] 王新江,马文龙,杜志军,等.VSD结合游离植皮治疗儿童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9(1):35-36.

[9] 陈江,池达智,罗晶,等.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急诊治疗四肢软组织严重创伤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26):2755-2757.

[10] 朱玉花,汪俊波,张全英,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13,23(9):2109-2111。

[11] 李明森,李繁强,赵乐,等.可调节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89-390。

(收稿日期:2013-10-21 本文编辑:郭静娟)

上一篇:152例胎传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行为方式重建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