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与武术的关系

时间:2022-10-06 05:14:34

论道家思想与武术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2

摘 要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又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道家思想与武术的关系展开研究,从而得出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万物论、气论、天人合一论对武术的影响极大。因此,道家思想被认为是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关键词 中国武术 道家思想 关系

一、引言

武术文化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发生了直接联系,深受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万物论、气论、天人合一论的影响,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理论。道家思想被认为是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关系

(一)关于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并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有强烈的魅力,原因在于它植根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武术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文化的滋润,形成了不同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独特的东方人体文化表现形式。

(二)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他深深的置根于武术这个以人体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当中,成为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对武术理论框架的形成以及武术技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道生万物论对武术理论的影响

道家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了老子的思想,“道生万物”是老子关于宇宙生成问题的基本观点。“道”是老子提出的,道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法则、规律;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性。太极拳吸取了此思想生出了攻防、动静、刚柔、虚实种种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实即“道生万物”理论的体现。在事物的本源问题上,老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太极拳基本理论中的“无极”一词,也来自《老子》。王宗岳 《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理是由无极而太极,进而才有攻防、动静、刚柔、虚实等变化,拳技的千变万化之中贯穿着一个“理”,正如《太极拳论》中所云:“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也。”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孙禄堂《拳意述真》云:“天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内家拳术,有形意、太极、八卦三派,‘道’为拳术之根本”。可见“道生万物”对武术理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道家思想中气论对武术中养气、练气的影响

在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根本,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一位主要集大成者,故后人便以老庄并称。庄子第一次对“物”的范畴作了诠释,认为“凡有貌相声色者,皆物也”。如此之物在庄子来说就是“气”。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万物统一实际上就是“气”的统一。武术的种种形态、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4]。

中国武术家们认为,外壮容易达到,但忽视内功修炼,也难以达到武术高峰。因此武术养生总是以养气、练气为主旨。武术家们显然在长期的知觉体验中感到了“气”的存在。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形意拳“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练气法溶入“桩功”,以意念引导气息以配合劲力的练习。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的首篇即为“气功阐微”,“养气之学,以道为归”,“练气之学,以呼吸为功”。可见,“气论”在武术理论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3.“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武术技击及其训练方法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观念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是道家的重要观点。道家认为“天”指“自然”,“合”是指使事物发展融合,产生新事物,所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从属于宇宙自然这个大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物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亦即一切事物追求的最终目标便是宇宙、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武术运动的载体和客体——人体与宇宙,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能圆满实现“天人合一”。

老、庄思想还认为:人的发展应顺应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整体。这种注重“天人相应”整体观同传统武术中强调上下、内外、动静、分合相互协调、统一的独特性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首先,武术尤其内家拳练习时要求形意合一。其次,传统武术练习时要求身体与自然界的相互融合。以太极拳为首的内家拳法对练功场所、时间有一定的要求。练功时都要求洞想万物之气汇集体内,精、气、神和自然万物融于一体,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最佳效果[4] 。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分别是是以其为指导思想。

4.道家思想对武术战术理论的影响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在其长期的发展与繁衍中,武术文化的认识论、方法论,均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联系,特别是武术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更是以《道德经》为其理论渊源。

老子认为,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根据这一转化规律,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故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提出“守柔日强”的人法自然法则,并通过生活实践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提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6],意即水是最柔弱的物质,而能攻破各种坚硬之物。老子根据这些自然现象与规律,提出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的理论[8]。老子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雌柔;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处卑辱。这种守柔处雌、崇弱尚下的观念对武术拳理与战略理论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在武术演练与格斗中“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术理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是武术理论的基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武术的练功方法、理论研究、战略战术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万物论、气论、天人合一论的影响,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理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继承与发展了道家思想丰富的哲理、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武术运动的丰富与发展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逐步走向世界,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道家思想是武术理论的基础,必定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庆彬.论儒、道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老子·四十二章[M].

[3] 武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

[4] 王宁.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借鉴[J].武术科学.2006(7).

[5] 老子·五十八章[M].

[6] 老子·十八章[M].

[7] 老子·七十六章[M].

[8] 老子·二十八章[M].

[9] 吴越春秋[M].

[10] 十三势行功心解[M].

[11] 道德经[M].

上一篇:浅析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下一篇:大麻素受体1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