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

时间:2022-10-06 05:01:19

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

[摘要]受甘肃省文物局委托,由甘肃省博物馆承担“甘肃全省博物馆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调查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三级或三级以上)保存现状,全面、深入了解甘肃省馆藏丝织类文物的基本保存状况,特别是馆藏一、二级和三级等重要出土文物的腐蚀损失程度与保存环境状况及博物馆所在地空气环境状况综合评估,最终得出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报告,为“十二五”期间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保护管理对策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后期制定保护方案与实施科技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甘肃;博物馆;丝织品;科技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96—03

一、甘肃全省馆藏丝织品文物概况

根据全省珍贵丝织类文物目录,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175件,涉及省、地、县级文物收藏单位23家,即甘肃省博物馆45件,兰州市博物馆3件,榆中县博物馆5件(兰州地区);武威市博物馆7件,武威市考古所1件,甘州区博物馆2件,肃南县博物馆10件,高台县博物馆22件,肃州区博物馆1件,嘉峪关长城博物馆3件,敦煌市博物馆4件(河西地区);天水市博物馆9件;陇西县博物馆24件,会宁县博物馆3件(东部及天水地区)。另外,敦煌研究院24件;瓜州县博物馆、平川区文化馆、永昌县博物馆、漳县博物馆各2件;临洮县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华池县博物馆、华亭县博物馆各1件。

根据此次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丝织类文物调查实施方案,调查方式采取全省馆藏珍贵丝织品全部调查,不涉及未定级和一般丝织类文物。针对、结合全省实际情况,此次调查藏品139件,占藏品总数的80%,其中一级文物26件,占馆藏一级文物总数的60%;二级文物28件,占馆藏二级文物总数的93%;三级文物85件,占馆藏三级文物总数的83%。本文着重介绍此次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情况及健康综合评估结果。

二、丝织品文物保存状况

(一)藏品库房设施

从目前甘肃全省博物馆藏品保存基本情况看,文物库房内部硬件设施简陋,防盗、防震、防火、防污染等设施功能不能满足现代文物科学保管的基本要求。文物库房内不能对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防虫也只采取放樟脑等简单措施。

旧的文物橱柜多为木头柜和铁皮柜,制作于上世纪80年代,橱柜样式和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既不防尘又不防震,不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文物安全风险系数,无法满足现代文物收藏要求;除少量文物藏品因外展安全需要配置囊匣外,大量一、二级文物还未配置囊匣等辅助保管设备,而是直接摆放在柜架上。大量文物因缺乏必要的辅助保管材料,只能敞露在室内或简易贮存柜中。更有甚者连最简陋的箱、柜都没有。藏品中的彩陶、石造像体量大、占地面积多,大部分文物只能在柜架上垒叠或不能上架,堆放在地上。据测算,甘肃省文物库房柜架存放文物的面积平均每件不足0.01平方米,不到国家规定标准面积下限的20%。2009年底,馆藏文物陆续搬入新的文物库房,在新的藏品库房统一安装了密集柜,并对库房地面进行了改造,铺设了塑胶地板,使文物保存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藏品保存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藏品保存环境

甘肃全省博物馆文物藏品基本能分类存放,但文物库房功能和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空气调节和控制设备,以及最基本的防尘、除尘和防日光及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干预,藏品目前基本处于自然保存状态。经测定,甘肃省文物库房温度夏天接近35℃,冬天超过零下12℃,而相对湿度在6%~90%之间波动,而且,温、湿度日较差值较大。

从全省藏品保存情况看,藏品基本处于开放式自然保存,库房保存环境受外部大气环境影响较大。例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张掖地区气候干燥,雨量稀少,蒸发量大,多风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四季分明。由于藏品长期遭受环境腐蚀,目前急需科学保护。

(三)藏品受损情况

前期藏品受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甘肃全省馆藏丝织品受损情况严重,尤其是武威市博物馆馆藏丝织品受损情况较为典型。据调查,武威市有1.34万多件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害,占馆藏文物总数的29.95%。其中,因温、湿度,光照,沙尘,空气污染物等因素造成损害的文物有9380件,占受损文物的70%;因病菌侵入受损的文物有2037件,占受损文物的15.2%;因柜架短缺而层垒叠架造成物理损伤的有983件,占受损文物的7.7%;因其他原因损害的有近1000件,占受损文物的7.1%。所有受损文物中,严重损伤的有1648件,中度损伤的有5038件,轻微损伤的有6714件,分别占受损文物比例的12.3%、37.6%、50.1%。

数据表明,造成武威市馆藏文物受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文物保管设施简陋、管理手段落后、安防和消防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外,主要是库房、展厅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未能有效控制所致。

(四)藏品保护情况

甘肃全省馆藏丝织品除省博物馆藏品保护情况较好外,其他地、县博物馆均处于“三无”状态,即无保护设备、设施,无科技保护专业人员,无藏品专项保护经费。藏品保护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出土文物入库前,没有设施和条件进行消毒、清洗、去污处理,而是直接进入库房;二是受损文物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致使文物藏品的寿命受到严重威胁。库房内没有调节气候、处理光照、净化空气、消除霉菌等设施设备,文物受到严重威胁。如由于缺乏熏蒸消毒设备,发生霉变和虫蛀的有机质文物(纸质品和生物标本等)得不到杀虫灭菌处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没能得到全面、科学、有效地保护。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始建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文物保护实验室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博物馆之一,负责全馆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也承担全省地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任务。保护中心有专业保护修复人员12名,其中副研究员3名、馆员7名、助理馆员2名。此外,文物保护实验室也有相关的制度,如《文物保护实验室安全条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程序》等。

上一篇:Windows 8的喜与忧 下一篇:“雷风侠”能掀起“正能量”动漫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