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新常态

时间:2022-10-06 04:42:32

以“生”为本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新常态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达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准则.本文结合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和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发展特点进行剖析,以“生”为本的视野理解,以此真正达成生本教育和学科特色双重效果.

1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

初中物理活动虽然是初二的时候才开展,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经验中,学生已经建构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开展什么性质的课程,我们都需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已经建构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建构,促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比如在声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以前玩过的“土电话”来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了,那么声音也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学生在通过对“土电话”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固体不仅可以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更好.并且用一次性纸杯做成的听筒和话筒可以利用它特殊的形状来减少声音的扩散,从而提升听到声音的响度.

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土电话”这一简单的课堂道具蕴含着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这个道具架起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物理课堂的桥梁,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注重“生成”的价值挖掘

在常态课中,我们发现很多经验型的教师教学效果要比年轻教师理想很多,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验型教师能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生成的各种情况.由于经验型教师见多识广,能应对学生的各种生成,并能对生成的元素顺势提升,最大化的挖掘生成元素的价值.其实生成元素的巧妙应用是以生为本的内涵之一,物理教师亦要注重挖掘.价值有三:(1)生成的内容是鉴于学生自身参与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学生真实思维的写照,是学习效果的有效反馈;(2)生成的内容如果在教师预设之内,教师可以按照原定的预设进行教学和拓展,而如果超出教师的预设,一方面指导教师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学生的现状,更好的服务于教师后面的教学;另一方面就要训练教师的专业智慧和教育机智,看看教师如何充分挖掘这些出乎意料的生成元素,并很好的提升这些元素的价值;(3)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生成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参与的反馈,教师如果能很好的用好这些生成的元素,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思维需要,能从内在学习动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内驱力的动力源泉.

因此,教师在我们常态的教学课堂中,要注重两点的精心准备:一是课堂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的内容,并做好生成延伸变通的准备.比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就要预想到,有的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仅通过改变定值电阻R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原因是他们认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即电源电压,此时并不需要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R两端电压不变.针对这一预设生成,教师在课前就必须把这个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做一次,知道相应设计下产生的现象,并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验证和实验;二是在课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善于随机应变,将预设之外的生成元素进行有效的正确的价值挖掘.课堂活动是有限的,学生的智慧与生成却是无限的.面对学生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教师要随机应变,在能引导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引导和解释.在不能准确把握的情况下,不妄加评价或随意拓展,杜绝发生科学性的错误.比如学生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的结论: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在这个结论得出的同时,笔者并没有立刻指出结论中“接触面积”应该改为“受力面积”,而是追问其他同学,他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启发其他学生和该同学的同步思考.在部分学生发现应该用“受力面积”代替“接触面积”的时候,教师再请学生谈谈“接触面积”和“受力面积”的区别,借助学生课堂中的实际生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真正建构“接触面积”和“受力面积”的认知.

3注重“生活”的价值体现

就初中物理知识而言,基本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内在价值的激发是多元化的,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内在欲望,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物理和课堂中的物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价值,在生活中也在时刻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存在和应用.比如在“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充分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对家用电器的认识,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物理知识.

问题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家用电器?

问题2:这些家用电器的用途是什么?

问题3:这些家用电器消耗什么能?获取什么能?

问题4: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书本中的表格,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思考成果.

问题的来源是学生早已建构的生活常识或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答案的呈现让学生更系统、更透彻地认知原先的生活常识,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有了生活的味道.而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再去解释其中的能量转化,解释用电器的本质功能,让生活充满了物理味道,体现了物理的价值.这样的“生活”本位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而且都有自己思维层面上的达成和提升.

4注重“生长”的智慧启迪

生本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解决几道物理题目,而是关注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智慧,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智慧的能力,即注重学生智慧的“生长”和自我“生长”的能力,这是我们生本教育的课堂智慧所在.笔者在长期的初中物理一线的教学中发现了很多类似的亮点,教师巧妙地应用好自己的教学艺术,最终促使学生智慧的生长和智慧生长能力的提升.

比如,笔者在让学生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时候,学生要控制R两端的电压不变,如图2所示.在很多课堂中,很多教师都是根据自己课前的精心计算和实验,获知一个较为合适的电压值,然后让学生控制教师给定的电压值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非常成功,数据也非常严密.而如果数据任意选择的话,学生很可能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R选定某一值时,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都不能使电压表示数保持原来的数据不变.而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却是我们后阶段教学的一个知识重点和思维难点,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突破和达成的.为此,笔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知学生此处需要保持不变的电压值,而是让学生自己设置,让部分学生经历“无论怎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达到原来设定的电压值”,让学生对此产生疑惑、提出质疑、进行思考、采取措施.学生可能在第一课时还不能完全解释其中的原因,但是这种经历和思考却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深有体会,他们会因为失败的实验经历而获取不经意质疑和主动思考的机会,由此获取智慧的生长.而在解决质疑的过程中,他们又进行多种方法,比如和其他小组学生交流、咨询老师、自我思考等,这些方法都促使了学生智慧自主生长的能力提升.

类似“生长”的智慧启迪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经历错误的机会、时间、空间都还给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智慧生长和智慧生长能力的提升.

生本教育要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每一节常态课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外兼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价值、物理学习的乐趣、物理素养的积淀、综合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教研的创新通道 下一篇:黑白影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