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器人共舞

时间:2022-10-06 04:40:34

与机器人共舞

《黄翊与库卡》演出剧照(摄影 | 胡福财)

>> 郑州,与机器人共舞 赵姝颖:与“机器人”共舞 与机器人共舞:兴奋,还有纠结 与机器人嬉戏 与机器人聊天 与“机器人”聊天 博士与机器人 与机器人同在 男孩与机器人 与机器人同悲 机器人的控制与发展 机器人现状与前景分析 飞行的昆虫与机器人 超级电脑与机器人 机器人的诞生与发展 笨笨尼与机器人 机器人与虚拟现实 机器人与未来中国 DNA机器人 果冻机器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与机器人共舞 与机器人共舞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乱乱")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黄翊与库卡》演出剧照(摄影 | 胡福财) 《黄翊与库卡》彩排剧照(摄影 | 方非)

表演艺术与科技的跨界,是近年国际艺坛一大风潮。眼下在台湾,黄翊是这股风潮的“代言人”之一,他最新编作了一支特殊的“双人舞”,舞伴是来自德国、重达500公斤的工业机器人库卡。一个“力气很大的小伙子”,拥有一条有大脑的机械臂。

以往,库卡们的宿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劳动,装配汽车、电脑,或是运载重物,有时也在热门电影里出出风头,比如在《达芬奇密码》中递给汤姆・汉克斯装密码筒的箱子,或者在《007之择日而亡》里威胁一下哈莉・贝瑞。不过,都是跑跑龙套。

但在黄翊的这支舞蹈中,库卡被郑重其事地写入舞作的名单,戏份与编舞家本人不相上下,甚至还有自己的solo时间。这表明了黄翊的某种态度:“我期待的是科技观念进入我们创作的逻辑,改变我们原本编舞、跳舞的方式,不然(科技)沦为点缀、背景或陪衬都会很可惜。”林怀民把黄翊称为“可怕的孩子”,也是对这个年轻人无拘无束的想象与勤恳踏实的工作的赞许。

烟雾弥漫的开场,黄翊与库卡在黑暗中初次相遇。起先,舞台上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光区,他们小心翼翼,相互试探。随后气氛逐渐熟络,他们开始彼此观察、摸索、模仿与呼应。伴随“呼吸”的起伏,库卡如被赋予生命一般轻柔地舞动,姿态如一只等待趴上主人膝头的小狗。2012年,这出舞作首次亮相台北数位艺术节时,还只有短短20分钟。两年多的打磨,新增了两名舞者、四个舞段,升级为60分钟全长版,并于4月在北京“两岸小剧场艺术节”迎来亚洲首演。

《黄翊与库卡》的背后是一个男孩实现儿时梦想的故事:从小渴望拥有一个机器人伙伴的黄翊,在10岁那年家庭遭遇变故,一夕之间濒临破产。父母努力凑钱为黄翊买下一台电脑,当别的孩子在上面打游戏时,黄翊却靠着网络上的免费教程自学网页设计,帮助家中开设的舞蹈教室招揽生意。一般人眼中冷冰冰的机器,在他却是可信赖的朋友。尽管25岁时已成为台湾云门舞集二团最年轻的编舞家,可唯独《黄翊与库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密码一般关联着编舞家本人。

比如黄翊坐在椅子上模拟机器运转的一段舞,是他在台北艺术大学研究所时,因脚受伤而编创的一个以手为主的习作。当时,这个作业就得到了林怀民的首肯。多年后与独臂库卡一同工作,黄翊想起旧作,翻出录像,竟和新作品一拍即合。还有一段探戈深具意义,正是从小在自家舞蹈教室看母亲教探戈,使他耳濡目染爱上舞蹈。

黄翊没有选用与机器人质感相近的电子音乐,而是清一色的古典乐―极简主义作曲家Arvo P?rt的 Für Alina被无数现代编舞家所钟爱,David Lang则选用了“解构版”《魔笛》。巴赫的音乐版本也经过了仔细挑选:以冷血炫技著称的小提琴家海菲兹,他的琴声在黄翊听来富于特别的情感性;中国大提琴家王健,运弓平滑而深长,独特的东方韵味也被黄翊认为与自己的作品气质不谋而合。末了,两名舞者被机器人“操控”的双人舞,所用的莫扎特A大调第23号钢琴协奏曲,传奇大师Ji?íKylián曾用它创作出Petite Mort里的经典双人舞。Kylián是黄翊最欣赏的舞蹈家,此番使用大师诠释过的音乐,也可视作某种意义上的致敬或挑战。

对黄翊而言,库卡是“他”,是自己的倒影,也是自儿时起就幻想拥有的“小叮当”,一个忠心、可靠、体贴的朋友。未来将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他们会一起走下去,“与库卡有关的创作会是我持续发展的项目,随着我的年龄一起成长”。

上一篇: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 下一篇:海清:在生的这段路上,走得坦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