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什么也不想

时间:2022-10-06 02:53:56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这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们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的一篇课文,题目叫做《一次成功的实验》。我要说的话题由这个小故事引起。

一、 可以什么也不想

赤峰市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中,有老师讲到这一课。我记下来一个再小不过的教学片断:

师:当教育家喊“一……二……”时,小女孩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1: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生2:要按顺序逃生。

生3:要沉着冷静。

好,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老师的用意很单纯也很明显,想要透过这样的想象,突出小女孩的一些品质,比如先人后己,比如沉着冷静。但这样的理解与后面的“不假思索”显然是相悖的――当教育家问小女孩为什么这样做时,她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穷人》一课,那里面也有类似的情景。桑娜把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去后,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也是不假思索!

所以你会觉得女孩了不起,你会觉得桑娜很善良。

所以,如果非要让小女孩在几秒钟时间里想那么多的事情,不是突显了小女孩,而是把一个真实的孩子变假了,这是得不偿失的。正是什么都没想,才说明“先人后己”的理念已经渗透到骨子里,深入到人心里。

有时候实在不需要问想什么,不想什么却做出了什么,这样的本色出演,才是真境界,才是高境界!

二、还能有别的结尾吗

教学是个很有趣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好的旁观者,单单看一节课最后老师要说的话,你就会发现不少问题。这课要结尾的时候,老师试图用一个问题把课堂这个口袋扎住――

她问学生:“这个实验为什么能成功呢?”

答案不言而喻,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老师的板书:先人后己、沉着冷静、团结合作。学生照本宣科,万事大吉。

这堂课还能有别的结尾吗?

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他们心中的疑问,如果他们认真读书,一定会问:为什么要做许多次这样的实验呢?想证明什么呢?

为什么老师不问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呢,比如:教育家激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不管哪个问题,都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入的地方,他们也许不十分清晰,但是会模模糊糊地感悟到: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实验,更不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它是对人精神品质的严肃考验。那么显而易见,中国的孩子们在这次特殊的测试中,赢得了满分!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这恐怕是简单的小故事背后最深刻的用意。

我于是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不少课堂的最后部分,讲二年级《我是什么》的老师,最后还不忘告诉学生认识了水,今后要珍惜水,她不去评价一下这节课学生学习得怎么样,有哪些可爱的表现;讲六年级《老人与海鸥》的老师,读了一节课的书,还是告诉学生要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她忘了课始给学生出示了学习目标,这时是不是该让他们对照自评一下,自己完成得怎么样。

如果只想着教课文,忘了实际教的是人,哪里有精彩可言呢!

上一篇:潜伏在身边的安全隐患 下一篇:浅谈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之语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