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川崎病6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06 02:41:39

婴儿川崎病68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川崎病婴儿患儿68例,回顾性分析这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个月以下的婴儿是川崎病的高发人群,但无典型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冠状动脉异常可以作为鉴别诊断指标,确诊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显效。结论:婴儿川崎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影响意义。

【关键词】婴儿;川崎病;临床分析

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儿科门诊多见。起病多以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为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典型的临床表现,而临床中能够导致发热的疾病有很多,因此,川崎病十分容易被误诊。近年来,婴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原因之一[1]。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缺发典型性的临床表现。本次实验主要选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68例,对其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探讨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病例选择来自于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68例患儿全部为婴儿,其中男婴44例、女婴24例,年龄范围在3个月~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3)个月,按照月龄统计,其中6个月以下的患儿有48例,占患儿总数的70.6%。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所有纳入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川崎病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川崎病。典型川崎病有32例,占总数的47.1%;非典型川崎病有36例,占总数的52.9%。

1.2 诊断标准

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3]:患儿持续发热5d以上,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出现病理性改变;肢端溶解性改变;多形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典型性川崎病诊断标准:出现典型川崎病的部分临床症状表现,但并不完全符合,需要借助实验室血清学和血培养的辅助检查等测定结果来判定,患儿发热无特异性表现,需要进行生化鉴定排除非川崎病引发的致热因素,同时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的检测结果来确诊。按照Takano 分级法[4],将冠脉病变分为0~4级5个不同的级别。0 级,正常;Ⅰ级(轻度),冠状动脉最大内径8 mm。

1.3 临床表现

所有的川崎病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以持续高热为主要特征表现,温度范围在38~42度,平均温度为39.7度,属稽留热或弛张热,一般高热持续时间较长,最长达14d。其中双眼结膜充血患儿60例,占百分比为88.2%,一般出现在持续高热后的2~3d内;口腔黏膜改变患儿52例,占百分比为76.5%;口唇干燥、皲裂、扁桃体肿大患儿48例,占百分比为58.8%,一般起病一周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儿有38例,占百分比为55.9%,结节直径大小在1cm左右,按压有痛感;出现皮疹的患儿有35例,占百分比的44.1%,皮疹呈向心性生长多见,躯干为主生长最多,在发病1周内出现;出现肢端病变的患儿有28例,占百分比41.2%,其中包括18例手足皮肤硬性水肿、10例指甲现膜脱落;有12例患儿出现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占百分比为26.5%。

2 结果

68例患者治疗显效有40例、治疗有效为20例、治疗无效有8例,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88.2%。对治愈患儿随访半年观察记录,复查内容主要是超声心动图,所有治愈患儿未发现冠脉瘤,未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以不典型性持续高热、皮肤黏膜病理性改变等一系列特异性不强的临床表现为特征的一类小儿疾病,受累人群多为3岁以下婴幼儿,6个月以下的婴儿占有比例较大。川崎病的致病因素复杂,至今还没有关于其发病原因的明确阐述,而该病的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也导致其误诊率升高,因此,川崎病的诊疗对于婴幼儿健康和疾病预后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以往的研究报道曾表示,根据持续高热特点呈稽留热和弛张热,在流行病学范畴内研究其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也存在药物致敏或周围环境的污染的可能性,但概率不大[5]。

免疫研究学者则认为,发病原因与免疫系统有关,是一种免疫介导物质引发的全身性血管炎所致。在持续高热的1周左右,其他临床表现陆续出现,包括皮疹、口腔黏膜病变、皮肤黏膜病变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等,这可能与免疫系统介导有关。据报道,由于川崎病而死亡的婴儿主要死因是冠脉损伤破裂和冠脉阻塞所致的突发性的心肌梗死。因此,治疗中控制了冠脉血管就等于减少了该病的病死率。而治疗效果的体现还需要准确的对疾病的诊断。川崎病往往初始症状为发热,皮疹,黏膜受损,但这些临床表现,很多疾病也具备,因此鉴别诊断成为该病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而患儿临床表现出现早晚也会影响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容易漏诊,不完全性川崎病就是鉴于症状出现晚,早期仅出现2~3个症状的患儿做出的诊断。而6个月以内的婴儿在病房和门诊中确诊的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这个月龄大小的患儿冠脉更容易收到损害,据统计,1岁以下年龄组川崎病冠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5%左右,而1~ 2岁为13%~ 18%,2岁以上为10%[6]。因此,6个月以下患儿入院高烧不退,要引起重视,考虑是否有川崎病的可能,在性别比上,男婴发病要多于女婴。明确疾病诊断除常规症状判断以外,还要通过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等各项辅助检查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9~ 700.

[2] 杜军保,张清友.川崎病治疗的若干新观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 16(5):339-341.

[3] 姚友东,李蕊.川畸病早期诊断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31.

[4] 李铁耕,史向丽,秦雨春.小于4 月龄小婴儿川崎病30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2(6):428~430.

上一篇:儿童急性肾炎、紫癜肾炎转归与观察 下一篇: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深入推进新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