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斯特狂想曲》有感

时间:2022-10-06 01:55:32

影片简短仅有40余分钟,但给观者的感受却意味深长。无论在音乐教育、音乐的多元文化、音乐成果的评价标准等方面还是在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民族、音乐与人的关系方面都激发了我对于这些问题的再思考。

在吉普赛小男孩身上发生的“被发现、教琴、比赛、音乐会”一系列事件成为影片的主线条。随着事件的发展,矛盾也不断升级:伯爵认为男孩是乞丐、小偷;男孩与李斯特的仆人之间的冲突;学琴过程中的困惑;手镯事件;比赛失利,到最后音乐会使这些矛盾才得到和谐的解决,此时影片也在美妙的音乐和意味深长的笑声中结束了。

演员的台词精练而富有内涵,揭示了影片的主旨,同时也是激发我思考的源泉。

吉普赛男孩说“笨蛋钢琴”和“我不需要那些笨蛋评委给我什么奖”,这里对钢琴和评委的修饰定语乍一听有些过分和鲁莽,其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又觉得有些幼稚,但仔细思索会发现在语言背后也确有所示。钢琴有固定的音高,它不会因演奏者的意愿而变化,也不会像小提琴和人声一样自由,它被固定在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下。评委也需要规则和标准,就像影片的镜头所示:比赛中,男孩在演奏,评委在翻看乐谱,随之,取消了参赛者的资格,原因是男孩没有按规定演奏,或者说没有按乐谱演奏。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这种现象透视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他还说“我以前拉琴就像在飞翔,而现在像关在笼子里的鸟”这也正是他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自然、自由的天性,这种自然、自由的天性体现和融合在吉普赛人的音乐中,他们靠即兴来演奏;靠口传心授来传承音乐;靠耳朵的听力和心灵的记忆来学习音乐。这种方式原始、直接而富有激情。

乐谱对于音乐的发展历程来说的确是进步,这种进步也是在建立一种规则和标准,在这种规则和标准下我们会不会遗忘、丢失和损失什么?我想音乐产生之初一定是自由的、富有情感的、富有创造性的,这也正是音乐的灵魂和生命力。

吉普赛老奶奶讲“你很有钱但灵魂空虚”、“你有的是技术,但不用心”、“如果你夺走了他的自尊,他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三句话贯穿全剧。老太太似乎是真理的化身,她具有巫术般的神力和睿智的思维,又具有完全的个人自信和民族自信。她的三句话都是在讲“物”与“灵”,她认为:“灵”高于“物”;灵魂高于金钱;心高于技术;自尊高于……。这里涉及到人生哲学,艺术审美等范畴的思想。她用通俗的语言讲出:在音乐上“艺高于技”的道理。

音乐教师说“把教学留给我们懂教育的人吧”这话听起来没有什么错,但在影片中似乎赋予它极大的讽刺意义,这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挑战。尤其是从事音乐教育的我们,其意义更是非同寻常。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的教学也在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教师也在职业化的同时也逐步走向专业化,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影响下我们是否还记得教育的本质?古人讲:“教书育人”,我想应该是“育人教书”。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或一群富有个性具有不同背景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情感,有意愿,他们会思考,更会喜爱和厌恶,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只教授知识,或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都称将成为剧中所讽刺和嘲笑的对象。好在我们的今天的教育已经关注这些问题,但这种观念或者是教育理念的普及仍是任重道远。

在音乐教学上,还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乐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乐谱的产生可以将音乐规范的记录、流传、普及,在教学中,乐谱是不可缺少的,尊重乐谱是对音乐创作者的尊重,也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识谱教学是传统音乐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当前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入门课程。如果不能够识谱会被视为不懂音乐或不能演奏、演唱出高水准的音乐。

此时我们也恰恰忽略了像吉普赛男孩这样的一类音乐人,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甚至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多数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着,即使在科技发达,乐谱广泛流传,而且已成为主要音乐教学手段的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和少数民间老艺人仍采用着这样的方式,这种艺术的传承方式被誉为“活体传承”。近年来,“原生态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的提出,说明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于这种原始方式的重视,对于边缘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尊重和认可,对于少数民族在种族上和种族文化上的尊重和认可,这也正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在这尊重和认可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造就一种真正的和谐,可以激发一种真实的情感。这使我想起某年的央视歌手大奖赛的一些情景,有一位羌族歌手在原生态唱法的音乐素质测试中,模仿节奏时唱到:的儿、的儿……当听到这样念节奏时,现场的观众和评委全都笑了,包括电视机前的我也笑了,因为稍加训练的人都知道,一般唱节奏时发“大”的音。但,瞬间我热泪盈眶,无法控制。或许有人奇怪,有人不以为是,有人困惑,但我的确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被羌族兄弟的朴实、真实所感动。虽然我受了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虽然我懂得了较多的音乐知识,虽然我知道的应该念“大”,但是我却寻找不到他所具有的真实,这是情感的真实,本我的真实。我想在这个纷杂而浮躁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需要真实,在我们演唱、演奏的音乐作品中,也需要真实。这样的真实是用心来体验,而不是说出来或做出来给别人看的。还是回到剧中人的话:“你有的是技巧,但是不用心”。

我们对羌族歌手的笑,没有贬义,也不是嘲笑,似乎像是在漫画中寻找到乐趣而笑,但笑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和陌生。我们不能因为他不会念节奏而断定他没有音乐天赋和才能,事实恰恰相反,他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就像吉普赛男孩一样,观众不会因为他不识谱而断定他没有音乐天赋和才能。在我看来,影片中吉普赛男孩的形象是这位羌族歌手的升华,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我们对音乐、对教育、对人生、对民族、对文化、对世界的观点和视野,可以体验我们的心胸。

作者简介:

张建强,男,山西翼城人,硕士,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上一篇:浅议当代绘画写生训练 下一篇:维吾尔族流行歌曲的传播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