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时间:2022-10-06 01:14:51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摘要:在西方范畴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家。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开创者,而康德则在综合康德之前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范畴理论加以演绎和发展使其更为系统完备。本文通过对两个伟大哲学家的范畴概念的辨析,旨在对范畴理论及其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范畴 本原(实体) 知性

在西方哲学史上,范畴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κατηγορια,但它作为哲学理论是最先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亚氏哲学的一大贡献便是把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1,从对理念的倡导到实体哲学的诞生。亚氏在其《形而上学》、《范畴篇》、《范畴篇 解释篇》、《论辩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范畴理论。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地发展一种理论,在展开论述前,或许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提出范畴理论?如前所说,他将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从理念世界到实在世界又是什么使得他的理论能自圆其说呢?古希腊对“存在”的推崇或许是原因之一。

在亚里氏多德的范畴体系中,他根据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即康德所说的“云谓关系”)将范畴系统地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或被动。亚氏所采用的是二元分法,在这十个范畴中除实体外,其它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特性,相应地也就有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亚氏在《范畴篇 解释篇》中论述道:范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能做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也就是第一实体范畴;另一类是作为宾词而述说主词的,即第二实体范畴。亚氏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之分也是基于对范畴的这种划分,范畴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而在诸范畴中,实体是最根本的范畴,实体在范畴理论中又是处于中心位置,“范畴-实体-本原”这三者的关系应是研究的重点。当康德从休谟的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时,康德的哲学便是旨在调和他之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他的学说可谓吸取众家之长。在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纯粹理性批》之中康德对亚氏的范畴理论进行了剖析便提出自己关对范畴的理论。不同于亚氏,康德模拟其判断表,采用三元分法将范畴表分为四大类:量的范畴,即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的范畴,即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的范畴,即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模态的范畴,即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非有、必然性-偶然性。2虽然康德对先验哲学十分重视;然而,却并没有把他所推崇的时间、空间等概念放入范畴表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亚氏的范畴表只是机械的拼凑,而康德对范畴表的划分则合理得多。诚然,一个三岁孩童所说的话和一个七十岁的长者所说的话自会有不同的含义;再蠢笨的人在看到这两个范畴表时也能粗略地感到它们之间的不同。抛开亚氏和康德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这个客观因素(毕竟这个因素对于评判一个哲学家是否伟大并不起很大的作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论述范畴的,“哲学是研究实体的本性和最确定的原则的”“所以很明显,应当有一门科学把各种‘有’的东西当作‘有’来研究,既然无论在哪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其他的东西所依靠并赖以得名的东西,那么,如果这是实体的话,哲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实体的各种本原和原因”3而“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4可见,实体作为第一性的、不依存于其他的主体的即是存在,即是本原,而其他的范畴都是从实体这个‘源’延伸出来的。亚氏将范畴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将他之前的哲学家们把哲学和自然科学混合而论的状态划分开来,至此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存在”的学问和自然科学区分开来,这对哲学以及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知性概念及知性概念的演绎处论述范畴概念的,他是从认识论而非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范畴的。范畴理论作为康德认识论的中心理论是纯粹知性的先天形式,它是一个先天概念,不存在于经验之中,却又使人类经验得以可能。康德哲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便是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之前的两大代表:唯理论和经验论,一个坚持天赋观念,一个则认为知识只源于经验,这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促使康德思考“人类知识何以可能?”可能一切哲学中最为头痛的就是给一个东西一个定义或者概念。对于概念分析康德则有不同以往的见解,在概念分析论的开篇就提到:“我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不是指对概念的分析,或者在哲学的研究活动中通常那种处理方式,即把呈现出来的概念按照其内容加以分解和使之明晰,而是还很少被尝试过的对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为的是通过我们仅仅在作为先天概念诞生地的知性中寻找这些先天概念并一般地分析知性的纯粹运用,来探讨这些先天概念的可能性。”5而“我们能够把知性的一切行动归结为判断,以至于知性一般来说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知性是一种思维的能力,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6依据纯粹的知性形式判断便可划分为:判断的量,即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判断的质,即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判断的关系,即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判断的模态,即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对照之下,康德的范畴表难免有是为了与判断表相对应之嫌。在范畴表和判断表中,第三个皆是第一个与第二个的综合,并由此推出了他的范畴表。范畴作为知性的先天形式,有一个向范畴的先验演绎的过渡。然而范畴的基础并不是在经验世界之中的,他所区分的自在之物也无法找到根据,正如马克思主义者对康德的批判那样,康德割裂了认识的能动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的关系。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哲学集大成,康德可以说是一个中介。

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到康德的范畴理论的发展由是二元分法向三元分法的推进,是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的推进。虽然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划分是比较简单的,但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哲学从最初由惊诧产生的对于世界本原的探讨向对人类认识、知识来源的探讨,到康德已经走了很远。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研究对象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自然科学探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单纯的对范畴进行物理上的划分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康德的理论调和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为黑格尔的哲学事业做了很好的铺垫,对人类认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伍德增补,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脚注:

①即从柏拉图倡导的理念论回到经验世界,亚氏认为知识都是来源于经验世界的,经验世界就是实在的世界,是我们要研究和了解的对象,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梯利,西方哲学史,伍德增补)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1,72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4页。

④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页。

⑤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1页。

⑥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3页。在亚里氏多德的逻辑学中,将范畴视为最高级的概念,然而亚氏认为知识总是由感官知觉开始,由个别事实上升到一般概念,这与康德所探讨的先天概念有所不同。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防水材料 下一篇:探索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