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阅读测试理论及其实施效果初探

时间:2022-10-06 12:59:47

PISA阅读测试理论及其实施效果初探

摘 要: PISA2009阅读素养评价项目,突破了以往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对语言测试的长期统治,是新一代测试语言能力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次示范。它的大规模成功施测,既源自于理论框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又来自于PISA研发方对其框架的有效执行。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值得国内各种语言测试研发机构研究学习。

关键词: PISA2009 阅读素养 语言测试

自从2000年实施以来,OECD组织的PISA考试已经为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所认可。我国自从2006年参加试测以来,2012年又有江苏、浙江两个省参加PISA试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体来说,我国参与测试的考生在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优势明显,而在阅读素养方面则稍有落后。PISA阅读测试的权威性和先进性受到了国内测试学界的广泛重视。

一、阅读评价理论框架的语言测试背景

OECD将阅读能力定义为:阅读素养指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OECD,2009)。很明显这一理论受到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影响。从学派更迭的角度来看,海姆斯的交际语言能力观是对乔姆斯基语言观的一个反拨。它强调语言行为不仅仅是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两者间的二元互动,更是语言使用者,语言,以及社会语境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海姆斯的观点对OECD的语言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PISA语言测试的理论源头。

根据对阅读能力的定义,PISA研发方提出了涉及阅读能力测评的三方面因素:情景(situation),文本(text),以及维度(aspect),分别对应了OECD对社会语境,语言,以及语言使用者三个方面的分析。从总体上说,对社会语境的关注可以保证测试的语境效度。而对语言及语言使用者两个变量的精确分析,可以对测试的难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OECD将情景界定为:阅读行为发生的具体外部语境(context)。OECD关注的是各国学生能否有效地同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流,这一主导思想恰恰和外语语言测试的关注点相类似。因此,OECD直接借用了CEFR(欧洲共同参考框架)中对外部语境的具体分析,将情景划分为四个领域,即个人领域、公共领域、教育领域和职业领域。这四个领域可以相对清晰地对各种阅读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进行分类。但是PISA研发方也非常清楚,很多时候,各种领域之间会有重叠发生。例如,学生为了准备下周的阅读课而主动阅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长篇小说,这就横跨了教育和个人两个领域。可见,PISA研发方在情景界定的时候,并没有胶琴鼓瑟,而是充分考虑到了语言使用的复杂性。

国内的阅读测试往往很少对文本进行精确的界定。如在教育部考试大纲中,语文学科对文本的界定包括:现代文/古代诗文、论述类文章、实用类文章、文学类文章等。英语学科对文本的界定包括:对话/独白、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书包、公告、说明、广告等(教育部考试中心)。可见,国内的阅读测试并未对阅读文本进行过系统的界定。

在吸纳了传统文本界定方式的前提下,PISA研发方在对文本进行界定时,充分考虑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对文本及阅读行为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研究方从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了分析。它们分别是:介质(medium),环境(environment),文本形式(text format),以及文本类型(text type)。除此之外,PISA研发方还运用了其他概念,如文本性质(text object,包括主页、报告等)、文本特征(text features,包括页码、页首/页尾等),以及浏览工具和特征(navigation tools and features)。

介质维度是2009理论框架中新近引入的维度。PISA研发方根据该维度,将文本划分为电子媒介文本和纸质媒介文本。根据媒介的不同,阅读者的具体阅读行为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PISA也将电子媒介文本定义为超文本(hypertext)。阅读超文本的时候,阅读者完全可以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各种操作,实施定义化阅读(customized reading)。环境维度同样也是2009框架新近引入的维度。PISA研发方主要使用该维度来界定电子媒介文本,将其划分为“基于作者的文本”(authored text)和“基于信息的文本”(message-based text)。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阅读者能否参与文本的修改。前一种文本并不允许作者对文本进行任何改动,阅读者只能进行单纯的阅读行为。而“基于信息的文本”则允许阅读者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动,这样,阅读者一方面在从事阅读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参与文本编辑行为。前一种文本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各种网页,而后一种文本的存在形式则包含:对话框、聊天室、IM软件如QQ等。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文本兼具了两种环境特征,即混合文本。在2009电子媒介阅读能力测试中,基于作者的文本占70%,基于信息的文本占15%,混合文本占15%。

文本形式和文本类型两个维度在之前的理论框架之中就已经存在。文本形式维度,将文本分为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连续文本全部由句段组成,而非连续文本则可能涵盖文字表格、图表,甚至是图画等。此外,2009PISA测试还涵盖约5%的混合文本,兼具有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的性质。文本类型,则是PISA研发方按照传统的文本分类提出的维度,包含:叙事、描述、说明、指示,等等。将各种文本按照形式进行划分,体现了OECD对文本现实特征的关注。

与传统的语言理论测试相比,PISA研发方采用了以行动为导向的编制理念(action-oriented approach)。即与之前的测试理论不同,PISA2009框架更加关注受试能够完成什么样的测试任务。这一特征在PISA研发方对语言使用者/受试的具体能力分析上体现明显。它关注的是,各国十五岁的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哪些任务。PISA研发方将之分为:提取信息、获得整体理解、发展阐释、反思与评价文本内容、反思与评价文本信息五个部分,因受PISA测试的测试长度限制,又将这五个部分综合成为三大层次,即:接触与提取、整合并阐释、反思与评价三个部分。接触与提取,指的是阅读者能否进入文本,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整合并阐释,指的是阅读者能否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并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反思与评价,则是对原先“作者至上”观点的颠覆,强调阅读者能否理性地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PISA测试对受试阅读能力的分析,既体现了理念上的先进性,又考虑到了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二、阅读评价理论的实施情况

从总体上看,PISA2009的阅读理论框架体现了新一代阅读测试理论各个方面的特征。以行动为导向的基本理念既保证了测试的内容效度,又可以提高测试的表面效度,提升测试在公众中的可信度。但是交际语言测试模式也存在着解决抽样困难、答案编制困难、阅卷耗时等先天不足。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拦路虎的存在,导致很多大规模语言测试研发方对新一代的语言测试模型敬而远之。而PISA阅读测试的研发方,正是靠着对其理论框架的坚持,对试题的命制、编码等环节重重监控,保证了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现结合样题《马孔多》(为方便叙述,此处略去文本材料),就PISA阅读测试的命题及阅卷特点进行说明。

试题一:电影的什么特征激怒了马孔多的居民?

《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加西亚小说《百年孤独》中的选段。本文被归为个人语域,因为作者写本文是为了休闲娱乐。在PISA中,我们是这样向考生介绍这篇故事的:“这篇文章来自一篇小说。在故事的这个部分里,作者虚构的城市马孔多,才刚刚通电通铁路,第一家电影院刚刚开张。”这篇文章的焦点是居民们对在电影院观影的反应。尽管绝大多数读者对选篇的历史地理背景不熟悉,但是去电影院却在十五岁中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文中人物的反应既引人入胜又在情理之中。在连续的文本形式维度中,《马孔多》具有典型的叙事特征,记叙了故事中人物为何会有如此反应。文章从主观映像的角度对行动和时间进行了记叙。

评卷指南:

两分:

指涉电影的虚构本质,或者更具体的说明,演员在“死后”又再次出现。可以直接引用第三句“在一部影片里死亡和埋葬了,却在另一部影片里活得挺好,而且变成了阿拉伯人。花了两分钱去跟影片人物共命运的观众,忍受不了这种空前的欺骗,把坐椅都砸得稀烂”,或者是最后的短语“假人假事”。

一分:

指涉诈骗或者欺骗,或者是观众的感情受到伤害。可以直接引用“空前的欺骗”,也可以直接引用“受了吉卜赛新把戏的害”。

零分:

回答不足或模糊。

一是充分讨论文本特征,决定文本适切与否。上文已经探讨了阅读能力测评涉及的三方面因素。可以说,这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语篇是否满足命题的需要。这就要求,测试研发人员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应当就三方面因素充分考虑,而非仅仅填写理论框架表。本样题语篇后所附的“文章分析”,可以视作评价研发人员的研发思路的再现。对文本情景等语篇特征的明确,确认了《马孔多》属于阅读者,即此处的十五岁中学生,是日常阅读中会遇到的语篇。同时,在对文本类型特征的讨论中,研发方明确了语篇中涉及的各个要素是否会超出考生的认知范围,即尽管存在着一些阅读者不熟悉的事物,但是并不会对其阅读行为形成难以克服的障碍。

二是编制答案认准测试维度,尽力排除非测量因素对测试干扰。本题旨在测试阅读者能否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和阐释,进行解释。因此,考生的回答必须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搜寻和提炼。此题中电影的虚构本质,能够直接回应题干中有关“电影特征”的设问。除此之外,阅读者提供的其他信息,只要能够推导出这一特征,即可视为完成任务。而仅仅“指涉诈骗或者欺骗”,没有充分展示出题干所要考查的考生思维维度,故仅能得一分。可以说,编制阅卷指南时对测试维度的关注,是提高阅卷信度的有效保障。

三、结语

阅读测试的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不同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阅读观。PISA测试在国际引起的巨大反响,既来自于其对时展的关注,对测试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又来自于其PISA研发方对其理论框架的执行力度。此外,OECD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PISA研发方的大力支持,也是其可以顺利展开实行新一代语言测试理论的可靠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先进的测试研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Hedge,Tricia.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Oxford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骏,傅荣译.欧洲历史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OECD.PISA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 Key Competences in Reading,Mathematics,and Science[M].OECD,2009.

上一篇:命题态度谓词“相信”的积极语义韵分析 下一篇:让经典电影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