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点染 形神兼备

时间:2022-10-05 11:50:58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情是习作的灵魂。对学生平时的随笔,教师不用讲解过多的写作技巧和套路,可放手让学生随性作文,发表自己的“原初感悟”,即“无格”写作。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资源,所以在学生“无格”写作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好教材例子,借助课文进行“入格”训练,具体而言就是:基于阅读,进行技法“仿格”训练;通过多维评改,进行“升格”训练;探寻习作序列,加强“出格”训练。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中的《三峡》一文,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点染”,即先“点”明中心,再予以渲“染”或烘托。简言之,就是抓住景物特征,轻轻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如作者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之景用“寒”“素”“凄”哀”数字,寥寥几个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见,要写好景,必须抓住景物特征,挑选最能表达特征的那个字,做到一笔而能勾全韵。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微格作文训练,训练的目标是:

(1)学习写景所采用的大笔点染手法;

(2)学习用骈散相间的语言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的方法。

一、以读导写

(一)设计目的

学习《三峡》写景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法体悟文本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笔下的景物之美。

(二)指导环节

1.配乐朗诵

请学生在配乐朗诵中感受三峡之美,并说出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明确】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自由朗读

请学生思考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3.研读文本

请学生体悟文本并讨论文本的语言运用。

【明确】文章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二、素材链接

教师提供孔艳阳的《山水相依 情景交融――赏析郦道元的〈三峡〉》一文让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如下:

山水相依 情景交融

――赏析郦道元的《三峡》

孔艳阳

自古以来,长江三峡之景,总是风光秀丽,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风光,更是气势恢弘,精美隽永。他用凝练、精粹的语言,刻画三峡之山的雄奇险拔,三峡之水的清幽秀丽。同时,他借助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挚爱之情。

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仅用了数字,就勾勒出一幅三峡连绵不绝、陡峭险峻的山景。好一个“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好一个“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用直白的语言描写出山的特点。“自非午夜分,不见日”,则是侧面烘托山的雄奇险拔。作者仅用这不到1/4篇幅的文字,却概括描写出了三峡之山,足见他驾驭语言之精妙。

描写三峡之水,则是通过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特点加以展开的。夏之江水,涨至丘陵,“沿溯阻绝”,借“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事,突出水流的湍急,用“虽乘奔风,不以疾也”加以衬托,清楚地勾画了夏之江水奔放、豪壮的形象和神韵。春冬之水,主要紧扣“素”“绿”“清”“影”数字加以展开,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美如仙境的江水图。最精妙独特之处就是“清荣峻茂”,以4个字表现4种景物的特点,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可见其语言的精炼。秋之江水,虽没有特别指出季节,从“霜旦”二字就为读者提供了信息。秋水主扣“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对猿猴的叫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又用渔者之歌加以衬托,无不表现了秋水的凄婉动人的美。

从整体描写情况看,作者用了大笔点染的手法,用最少的文字,表现了最生动丰富的景象,栩栩如生,令读者身临其境,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语言技巧。

三、“仿格”演练

教师让学生紧扣作者所采用的大笔点染的手法,运用合理的想象加以改写,呈现三峡别样的美。以下是学生习作的初稿:

三游三峡

毛锦雯

我乘着小船,看着两岸相连的高山,中间竟没有断开的地方,这让我赞叹不已,重重悬崖层层峭壁,那隐天蔽日之势,让我不禁想到,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来游三峡,就看不到那太阳和月亮。心里则暗自庆幸自己是在正午时去的。

此刻,我坚信耳闻不如亲见矣。那雄奇、险拔的峻岭让我敬佩不已。

由于此时是夏季,江流水量不断增多,我不得不承认三峡的水流是湍急的,是奔放的。

第一次的游玩让我意犹未尽,且让我对三峡其他季节的景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不久我便又在秋季时去了一趟三峡,并感受到了另一番景象。

前几天下着雨,但三峡似乎知道我要来似的,天放晴了。下霜的早晨,我又开始了新一趟的三峡之旅。这些给我秋色凄清和猿啼民悲的感觉。这使感性的我不由感到了空前的凄凉,孤独,听着悲啼声,不禁流下了两行积储已久、如今才找到合适理由而滚下的泪水。此时我才深深体会到渔民歌中唱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含意。

回来后,我还沉浸在无限的悲伤中,难以回神过来,但当我想到春冬之时马上到来,又能看到另一番景象的三峡时,立刻就又变得兴奋不已。

第三次来到三峡,看到春冬时节那怪异的景色,感觉妙趣横生。

随着白色的急流和回荡的清波而下,碧绿的潭水中两岸景物的倒影,别有一番风味。春冬之时怪异的美景,夏季奔放浩大的江水,秋季凄凉民悲的猿啼,不禁让我惊叹大自然那梦幻般的鬼斧神工。

四、多维评改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并进行师生共评,形成对这篇习作的评改意见:作者构思巧妙,借助三游三峡,串起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色,中间又用心理活动巧妙过渡,衔接非常自然;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只有大致的概括,而少了对具体景物的刻画,如果能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色的几个重点字展开合理的想象,加以细腻的描写,则会更妙。

五、习作“升格”

学生根据评改意见修改作文,完成对作文的升格。修改后的作文如下(加下画线的为修改之处):

三游三峡

锦雯

我乘着小船,泛舟于美不胜收的三峡之间,在长达七百里的水路上,我时刻怀着一颗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紧张小船是否会被湍急的水流卷翻,激动能亲眼看到如诗如画的三峡风光。

看着两岸相连的高山,中间竟没有断开的地方,这让我赞叹不已,重重悬崖层层峭壁,那隐天蔽日之势,让我不禁想到,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来游三峡,就看不到那太阳和月亮。心里则暗自庆幸自己是在正午时去的。

此刻,我坚信耳闻不如亲见矣。那雄奇、险拔的峻岭让我敬佩不已。

由于此时是夏季,江流水量不断增多,甚至还漫上山陵,这给我这顺流而下和那些逆流而上的船都产生了很大的阻力。我不得不承认三峡的水流是湍急的,是奔放的,不禁联想到浪漫诗人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想即使是乘着飞奔的马,驾驭着风也不及它快吧。

第一次的游玩让我意犹未尽,且让我对三峡其他季节的景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不久我便又在秋季时去了一趟三峡,并感受到了另一番景象。

前几天下着雨,但三峡似乎知道我要来似的,天放晴了。下霜的早晨,我又开始了新一趟的三峡之旅。这些给我秋色凄清和猿啼民悲的感觉。这时,山间还充满寒意,沟谷里寂静冷清,让人不免长吸一口气。两峰高处有猿猴在长声啼鸣,声音连接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里传着猿鸣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这使感性的我不由感到了空前的凄凉、孤独,听着悲啼声,不禁流下了两行积储已久的泪水。此时我才深深体会到渔民歌中唱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含意。

回来后,我还沉浸在无限的悲伤中,但当我想到春冬之时马上到来,又能看到另一番景象的三峡时,就变得兴奋不已。

第三次来到三峡,看到春冬时节那怪异的景色,感觉妙趣横生。

随着白色的急流和回荡的清波而下,碧绿的潭水中两岸景物的倒影,别有一番风味。抬头仰望,两岸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从未见过的形态各异的柏树,让我赞叹柏树的生命力;还能看到悬泉瀑布,飞流急荡下来。看着那清水,茂树,高山,盛草,实在是趣味多多啊。

春冬之时怪异的美景,夏季奔放浩大的江水,秋季凄凉哀转的猿啼,不禁让我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六、“出格”训练

教师首先给出“出格”训练的任务:“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作一次三峡之旅。现在请你写一段导游词,引领游客作一番三峡的畅游吧。”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仿格”演练、多维评改和习作“升格”。

上一篇:冯骥才作品零札 下一篇:创设乐学情境,实施“快乐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