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三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06-04 10:40:27

初中课堂“三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衢州市柯城区巨化中学自创办以来,实行小班和普通班共存发展的办学机制,经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学校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因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构成复杂,优秀生源流失严重,农村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比例不断增多,后进生的面有扩大趋势;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武成绩不够理想,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没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支撑。

鉴于这样的情况,学校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并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升?带着这个问题,学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外出考察、学习了众多比较知名学校的教学,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南京溧水县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同时,学校还考察了本地一些学校的做法,如衢州市箐才中学的“自主尝试”教学模式、江山市义务教育学校的“135”课堂教学模式、衢州市柯城区新星学校的“3+X”教学模式、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的“基于‘以学定教’的‘三维一体’课堂教学研究”等。

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柯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倡导的“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要求,进行了建构“三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三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学”,是指“自学”“互学”“导学”。

“自学”,就是学生在教师课前备好的“学案”指导下,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a或b级内容(基础知识)的学习,重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互学”,就是针对“自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理解掌握而另一部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的教学内容(相当于教学目标要求的b级内容),让一部分学生以“师傅教徒弟”的形式指导另一部分学生,重在通过“学生的语言”更好地让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减少后进生的面。

“导学”,既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相互之间的指导,又是指教师针对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内容(相当于教学目标中的c级内容)或是方法和核心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指导。

“三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备课、“简”繁琐、“准”上课。对于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教师不再嗦重复;对于学生可以“互学”的内容,教师不再以“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对于必须“导学”内容,教师也不会让学生盲目地去思考。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基于“学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模式,它能使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自学”“互学”“导学”的三大环节中很好地得以贯彻落实,既有助于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三学”教学模式的结构

在“三学”教学模式中,“自学”“互学”“导学”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自学”要建立在导学案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要编写好导学案,以便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知识(主要是基础性知识)。

“互学”是学生加深理解、拓宽视野、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互学”分为两部分:一是组内互学,小组内同学互教互学;二是班内互学,各小组提出不同的见解在班内互学互教。

“导学”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自学”环节,教师要编写导学案。在“互学”环节,“导学”包括学生导学和教师导学:学生导学是指学生在组内互学和班内互学的过程中互相指导,主要是解决能力性知识以及“自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部分基础性知识;教师导学既指教师在随堂巡视观察中对学生不会的内容进行个别指导或发现学生犯错时及时帮助他们更正,又指针对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内容或是方法和核心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指导,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性知识。所以,教师导学包含了隐性导学和显性导学: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置、学生学习思路的引导是隐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评价、补充时则是显性的。

三、“三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段的课堂教学要求和学校的实际,“三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结合了分层次教学、导学案的开发与整合、学习小组建设和集体备课教研组建设等实践而进行的。

(一)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我们结合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部分简单的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能掌握课文内容,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并积极向C层学生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他们既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又能帮助和解答B层、A层学生的疑惑,并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像这样把学生分层之后再进行分梯度组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并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三学”更有针对性。

(二)导学案的开发与整合

不管是风靡全国的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还是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都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有了重大转变。而其所展现的课堂教学载体――导学案,也在被广泛仿效。然而,在“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为他人的导学案只能是我们平常教学的一个参考,不可能照搬照抄。因此,我们进行了导学案的开发与整合,即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例、不同的学生,设计适合我校实际的导学案。

(三)学习小组建设

在“三学”教学模式中,“互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学习小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学校小组建设的如下问题进行了研究:

1.需要培训哪些方面

学习小组长培训:每学期由校长对学习小组长进行不少于2次的集中培训,包括“为什么要当组长”“小组长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如何管理小组,如何化解小组的矛盾”等。

小组组员培训:每周至少1次由班主任利用课外时间或班会课对各组员进行培训。

2.怎样落实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的组建与调整由班主任负责落实。每班以分成6个大组为基本原则,大组下也可分成2个小组。小组建设坚持全校统一,坚定信心,不走回头路,坚持按新模式的学生组合方式安排座位,有特殊情况时才进行调整。

3.如何操作实施

各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注意控制时间,边巡视边及时答疑,有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坚持“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原则(教师的讲控制在15分钟之内),提倡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规定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各学习小组召开小组会议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组内总结反馈,并做好记录。

4.需要哪些配套考评

每个任课教师要针对每节课各学习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作及时评价,当场加分或扣分,评分标准可参考学校统一的《巨化中学课堂内学习小组及时评价表》,也可自行制订细则。

各学习小组组长要对每个组员进行及时评价,按天在小组记录本上记录各组员的奖惩小分,并按周合计分在班内公示,评分标准根据组规权衡(每个小组的公约由组员共同制订)。

班主任要做好对小组的评价,评分标准根据各自的班规权衡(如有不做作业、不交作业、抄作业,打架,考试作弊等情节严重的,实行优秀学习小组和个人之星评比一票否决制),并按月统计好各学习小组的总分,公示并上报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统计好各班的优秀学习小组上报学校予以表彰,并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

教务处、团委、学生会联合组织全校学习小组长的演讲或辩论赛等活动,每学期至少1次。

(四)集体备课教研组建设

集体备课是每学期开学时教务处强调最多的问题,也是每次区教研员开会必提的一个问题,当然也是每个教师都非常赞同的一个教研活动。但是,每次参加集体备课,听到的却都是牢骚和抱怨。就这么一个人人赞同的教研形式,在做的过程怎么就如此难落实呢?原因在于大家往往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就是最好的,每个教师自己备自己的课,也不拿出来和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心得感受,导致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在“三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关于导学案的设计,我们安排了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在备课组里,每个教师要设计一个单元的导学案。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大家都拿到了每个人设计的导学案,负责设计的教师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其他教师对此进行分析,提出新的看法,再进行修改,最后形成定稿。这样的做法能有效促进集体备课的真正落实。

四、“三学”教学模式的拓展

在对“三学”教学模式进行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后,学校各项工作渐渐地围绕“三学”这条轴心而延伸开去,并取得了相关阶段性成果: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展现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也随之充实,德育工作、党建工作随之丰富。这自然而然地拓展了“三学”的框架,那就是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建设为主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窗口”的三维一体的“三学”,把教学、生活与常规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索 下一篇:九大名校教学模式的共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