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观察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时间:2022-10-05 11:27:34

利用“观察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以《观察水》为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官有目的地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形成科学的观察与思维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课贯穿于小学科学三到六年级,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下面就以《观察水》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利用观察课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

《观察水》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课,让学生尝试用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并通过比较、猜测、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学生从懂事开始,对水就不再陌生,学生喜欢玩水,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本课在此基础上,将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官有目的地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形成科学的观察与思维习惯,把对水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水不缺乏感性认识,但缺乏提炼,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以设置一系列实验,通过比较、分辨,突出水独有的性质,帮助学生提炼科学的概念。

一、大胆猜测,动手前先动脑,多种学习方式结合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动手前应先动脑。

教师把学生分成12组,每组4个玻璃杯,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教师问我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4种液体,其中有一杯是水,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且记录方法,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一看,二闻,三尝,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闻和尝的规范方法。要提醒学生,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尝,有些物体有毒,是不能尝的。警示学生不要随便去尝和闻不知道是否有毒的东西。

二、实验操作,分工合作,师生交流促成长

观察分析、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按你们的想法,找一找哪杯是水?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操作,所以在放手操作前,要把实验的注意事项讲清楚,如注意秩序,分工合作,及时认真做好记录,以免出现混乱,影响实验效果。汇报时,引导学生把找到水的整个过程说清楚,特别是要让学生讲清做出判断的理由,是依据水的什么特点从4种液体中区分水的。如,我通过看,知道白色的不是水,因为水是无色的。我通过闻,知道了有气味的不是水,因为水是无气味的,我通过尝,知道了甜的不是水,因为水是无味道的。

三、探究延伸,借助有结构材料,提高思维力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这有可能使学生在探究方法上也出现不同,导致方法上的差异,教师应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老师给各组一袋水,你怎样做都可以,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会用心用手把玩那一袋水,继而想到把它倒在不同的容器中,这是小朋友都玩过的游戏,不同的是,在给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后学生会发现,把水倒在不同形状的玻璃瓶里就会呈现不同的形状,根据发言,引导学生发现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

四、游戏促学。开动脑筋,学以致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就得使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去营造一个开放愉快的教学环境。

运水比赛,设法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里,两只桶的位置不能变。你有什么办法。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用杯子,一杯一杯的运。这很好,因为他用到水的流动性和o固定形状的性质。继而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想办法,如果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些呢,你们会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通过猜测,尝试,验证,学生会发现利用水的流动性,在两只桶间放一个合适的管子如橡胶管,水就会自然地从一只桶流向另一只空桶,方面又省力。我们今天利用了水的流动性,解决了小问题,中国有一项大的工程叫作南水北调,也是利用了水的流动性。把南方多余的水,运到北方缺水的地区,不过它用的方法可能要更复杂。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说说我们在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过水的哪些性质,学以致用,发散学生的思维。

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科学探究更有效。

上一篇:问题驱动区域教研模式的案例研究 下一篇:万事通脱唯在一个“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