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学的个案教学法应用

时间:2022-10-05 10:46:34

比较文学教学的个案教学法应用

1、在比较文学教学活动中,引入个案教学法的作用

1.1转变学生的地位,使其成为参与者

哈代出生于道塞特郡西北高原“德哈代”没落贵族之家,由于自小便过着穷困苦难的日子,因而对人世沧桑多有感慨,并对作品中的苔丝赋予了浓重的历史感。张承志是草原游牧民族混血后代的回民,在汉文明的不断同化下,失去了对故乡和母语的印象,因而在其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对身世以及对历史的探索与反思。由以上分析可见,两部作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在比较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基于多个方面进行不同深度的问题的创设,包括人物特点、心理特征、时代背景、民俗习惯以及诗化手法等,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分析和讨论;最后从文化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异质性。上述两部作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因而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尽情阐述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一次成功的、精彩的个案教学并非易事,需要在课前予以精心准备,需要在课堂上予以深入的思想交流,需要在课后予以认真的回味反馈,并将所悟、所感、所得带入下一次课中,如此一来,便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高效的循环。在个案教学活动中,学生将要对客观、具体的材料进行处理,所以,需要结合自身已经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其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只有如此,才能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应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并针对涉及的问题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讨论环节有理有据,获得别人的认同;通过讨论的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认清自身的不足(包括知识储备问题及思维方式问题),这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便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个案教学法具有明显的双向互动式特点,应用过程中,先由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广泛思考与讨论,然后由教师予以相应的完善,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如此一来,师生双方均会展开积极的思考,从而大幅提升各自的认知水平。比较文学尚未完善,仍处于持续发展之中,学派众多,意见不一,一言堂式的课堂模式是无法满足该门学科的本身特性的,所以,教师的权威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通过对个案教学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从而在深入交流中集思广益将问题解决,这种基于平等理念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敢于提出个人看法,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型知识者。除此之外,思想的对撞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让他们学会并善于听取不同见解,并从中汲取养分,这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将要赋予学生的一种优秀品质。

1.3知识传授真正转变为能力养成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基于现有信息去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个人价值及能力的一个突出体现。对于比较文学而言,其研究领域极为宽泛,不仅囊括中外,而且兼具古今,至于研究方法更是数不胜数,这给学习者本身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体会其理论内容,掌握相关研究方法,是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应用个案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讨论效果的提高,并予以适时、适当地引导、发问、鼓励以及评价;学生应重视主动参与,要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获得“捕鱼的工具”,而不是“鱼”本身。

2、在比较文学教学活动中,个案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个案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并非一件易事,对教师及学生均提出了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而且要保证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同时还需要控制情境讨论的高效进行。学生也需要在正式上课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2.1教师选择合适的个案

在应用个案教学法之前,教师应选择一个合适的个案,这是该方法得以成功应用的基础。对于比较文学而言,其研究领域是极为宽泛的。因此,在数不胜数的材料中确定与教学内容相符的个案并非一件易事。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及目标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要保证材料资源的丰富性,还要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通常而言,一个优秀的个案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1)适应性。被选用的个案应尽量贴合教学内容,不管是基于影响研究,又或者是基于平行研究,不管是基于实证研究,又或者是基于文化研究,均应保证目标的明确性。应结合学生综合能力予以选择,如面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时,建议使用原著作为个案,面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建议使用译本作为个案,面对理论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建议使用带有哲理色彩的作品,面对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建议使用情节丰富的作品;

(2)典型性。对于个案选择而言,适应性属于最基本的要求,而典型性则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典型性指的是,使用的个案,一方面要满足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兼具明显的代表性,可将将来的教学活动中予以多次引用,如此一来,便能够实现“一例多用”的效果。在应用个案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对材料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个案多次运用,能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

(3)开放性。在比较文学教学活动中,选用合适的个案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借助对某个客观情境的模拟再现以及对代表性材料的深入分析,来刺激学生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以实现对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及高效思考。假若个案在开放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那么将会妨碍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及深化,给既定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制造严重阻碍。选用合适的个案仅仅是第一步而已,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具体需要针对个案予以必要的优化处理,如个案内容相对偏长时,应予以适度的精简,在此过程中,不允许违背或者脱离作品的主旨,也不允许弱化或者消除作品的主体特征。除此之外,应于课前便将附有问题的个案发放到学生手中,以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为课堂上的高效讨论奠定有利的基础。

2.2学生应做好课前准备

采用讲授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即可,在课前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但是采用个案教学法时则恰恰相反,要求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熟悉,要对材料附带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需要的情况下,还应通过查资料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或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能对个人观点展开必要的论证,不仅如此,还应该结合材料提出相应的看法或者问题,从而为课堂上的深入讨论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有时还需要学生对以前的某些理论知识予以回顾,以便新旧知识的有机串联,进而形成属于学生的一个理论架构或者思想体系,这对于问题最佳处理途径的确定很有帮助。

2.3课堂上的具体实施

在比较文学个案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还应发挥协助者的作用,要对问题讨论的原则及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和定位,在实际讨论环节,应对整个节奏有一个良好的控制,与此同时,应对讨论的方向有一个良好的控制,避免跑题。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应针对此次课堂开展效果予以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与评价。不仅如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赋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权,教师不可将个人见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需要热情参与,各抒己见,要鼓起勇气表达个人看法,还要学会倾听,吸收其他同学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旦遇到疑问,应大胆质疑。

3、个案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学无止境,所以,教师也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国内比较文学教师绝大部分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模式,换而言之,他们是在讲授式的课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通过个案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个案的精准选择,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又或者是课堂结束环节的积极评价,均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既包括时间的花费,也包括精力的消耗,这对于教学任务本来就相当繁重的教师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意识到个案教学法的优势,然而真正肯实施的却少之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校方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为个案教学法的应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班级人数偏多。现阶段,比较文学这门课程通常面对中文专业学生开设,需要指出的是,中文专业学生人数偏多,一节课堂至少有四、五十人参与,给个案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带来了诸多不便,很难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班级人数过多这一现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尝试着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规避人数过多所带来的局限性。学生、教师之间存在身份转换的困扰。相较局限性问题的解决而言,该困扰更具解决的难度。该困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操控力度过强;二是学生的参与性严重不足,在一般情况下,两种问题是共存的。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把握好引导、干预各自的力度,与此同时,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凌云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

上一篇: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互文性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