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给教师提新要求

时间:2022-10-05 10:42:34

新课标给教师提新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给音乐教育赋予了更高的使命: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时,教育给他的生命体验应该是快乐、提升和创造。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要“面向艺术作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品质,而且要将学生“引进音乐文化中”。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引领学生畅游浩瀚的音乐王国。

1、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制品的空前传播,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其掌握的音乐手段之多,资源之丰富,决不在老师之下,老师所处的那种“垄断音乐资源”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用新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向专家和同行学习,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向孩子学习,转变角色,共同发展。

2、提升文化修养。传统的音乐教师十分注重音乐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只要唱得优美,弹得流畅,就可以上讲台当音乐教师了,他们用“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给自己的学生上音乐课,单调呆板地练习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不爱上音乐课。我认为要上好一堂比较满意的音乐课,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为学生范奏范唱,更要注重自己的音乐美学修养、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历史文化的通观知识的提高。我曾给五年级的孩子上过一堂音乐欣赏课《走近贝多芬》,如何让小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和生平,理解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哲思,并有兴趣在课外继续关注、研究贝多芬呢?课前,我阅读了世界各国文学家撰写的各种版本的《贝多芬传》,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关注贝多芬苦难而辉煌的一生,将小语课本上的《月光曲的传说》和空灵纯美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融合在一起作为新课的导入,最后请学生用200多年前贝多芬的音乐作背景,设计主题队活动:孩子们怀着对“乐圣”的景仰,对和平的企盼,唱着圣洁的《欢乐颂》,感情也随之升华。

3、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面很广的学科,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学、美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知识,音乐教师应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多读些“闲书”、“杂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藏,这样“才有能力去开发学科中的美育内涵”,讲的课才会吸引人,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在教《初会琵琶》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琵琶古曲和现代味十足的琵琶协奏曲,听琵琶的故事,读有关琵琶的古诗,如王翰《凉洲词》、白居易的《琵琶行》,看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和唐朝《韩熙载夜宴图》中演奏琵琶的画面,用竖笛模仿“箫”和琵琶进行合奏,分组制作琵琶小书签,请学生为本课设计课题等。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看、听、想、唱、画等活动和多通道地刺激,不仅欣赏了琵琶曲,而且接触了和琵琶有关的知识,领略了琵琶文化,从而更加喜欢琵琶,更加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

4、完善人格素养。在欣赏音乐时,音乐教师不能留于表面地分析、理解作品,应该和音乐家同悲同喜同欢乐,从音乐中汲取养分,接受灵魂的洗礼,让自己的境界、人格变得更加高尚。此外,用音乐来陶冶学生情操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高尚的师德:宽容、激励、真诚,平等而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既学得知识,又获得情感的陶冶。

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钻研,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创造性,在教学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自己的教学寻找理论支撑,使教学工作充满研究性。用自己的努力使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使他们通过音乐学习,不仅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逐步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且通过音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拓宽视野,不断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上一篇:高规格低投入的精品 下一篇:“中国蝴蝶”普契尼故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