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时间:2022-10-05 10:17:36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摘要:白族是一个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西南世居民族,有其历史悠久的独特文化,服饰就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章指出经过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白族服饰展现了白族文化包容开放的一面,其服饰类型与文化内涵与其所处环境、从事生业、、图腾崇拜、审美等密切相关,是这些观念的具体物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白族服饰;演变;白族文化;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纵观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我们能够发现白族服饰与白族文化发展历程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白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才使得白族服饰呈现出现在的特征。

远古时,白族的先民以群居为生活模式,以渔猎为生业.其服饰无从谈起,只能以简陋的树叶、兽皮为衣。据考古材料可以证明,白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就以“头饰羽翎”著称,这与滇池所独有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时展的角度来讲.白族先人的着装服饰颇具特色。

南诏统治期间,大理地区的纺织业已初具规模。1974年在大理洱源县出土的纺织品中,经考古研究,发现是大理国时期的工艺品。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服式已基本定型。并出现了刺绣的服饰,绢类面料虽不华贵,但仍颇具美感。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白族服饰也顺应时代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白族服饰现阶段呈现出的特征中,我们能够发现白族服饰沿袭至今,其核心圈文化始终饱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理一带的白族男性,通常上身装束为黑色或白色对襟衣,下身以蓝色或白色长裤为主,此外,腰间还会系着精心制作的锈花包,头上缠绕着白色或者蓝色包头。碧江四区一带的白族(勒墨人)男性,项问佩挂数串彩色珠子,上身除了套着的白色对襟衣之外,还会加上麻布坎肩,肩上会佩戴护身长刀和花布袋。大理海东地区的白族男性,头戴瓜皮帽,上身的短襟衣上套着麂皮领褂,再在领褂上加几件布质或绸质领褂腰间缠着绿丝裤带.挂着绣花肚兜,脚上穿的是“云头”红鞋或者白布鞋。

大理一带白族妇女服饰与其他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上身为白色长衣,外面套着黑色或蓝色的领褂,下身装束多为蓝色宽裤,脚上穿的是绣花“百节鞋”;相比之下.该地区未婚女性则是将发辫盘头,外面用彩色毛巾或者绣花布包头。白族姑娘从五岁开始就系围,主要是为了保持身形的窈窕,用硬板带制成的腰带缠着腰。腰带外面系有绣花飘带,再加上船形绣花鞋加以点缀,在白族居民看来.船形绣花鞋象征着一帆风顺,表现了白族居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大理海东一带白族新婚女性,梳“凤点头”,头戴花圈帽,全身多为红绿衣裤。丽江九河白族妇女,上身装束以氆氇领褂为主.无论上身还是下身的装束。都充斥着花边的元素。鹤庆坝区甸北地区白族姑娘的服装装束的特征更为显著:头戴黑色、蓝色或者紫色的头巾,头巾长一尺两寸,并且头巾外面缠绕着=三丈六尺的红头绳,以此来寓意一年有360天。甸南坝沙河南白族妇女,头戴“千褶百皱荷包形黑色大圆帽”,大圆帽象征日月,寓意白族妇女头顶日月。北衙、松桂一带白族妇女头上用两丈四尺黑布缠成的尖头,这个尺寸也象征着一年24个节令。

二、白族服饰的分类

白族服饰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各地物产、社会风俗、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多元化特点。

根据分布地域及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白族服饰可以分为大理式、勒墨式、那马式、丘北式、元江式、玉溪式、安宁式、南华雨露式、双柏式、镇雄式、贵州毕节式、湖南桑植等十二类,但是最基本的款式却是一样的,即包头,系围腰和穿前襟短后襟长的长袖窄内衫。外穿领褂,下着直筒吊裤裆。包头是白族服饰最显著的标识之一,但是因为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社会风俗等差异,包头样式也是多种多样,这与各个地区白族居民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围腰也是白族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白族妇女展现其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手工刺绣、挑花工艺的天地,同时也是女性成熟的标志。直筒掉裤裆一直为白族流行,时至今日,也只有少数白族老年人才穿直筒掉裤裆。例如.剑川一带的白族未婚女性,往往都会带鱼尾幅或者花鼓帽,并且帽子上镶嵌着许多银泡钉”””。鹤庆坝区甸北白族姑娘头戴黑色、蓝色或者紫色的头巾,头巾长一尺两寸,并且头巾外面缠绕着==丈六尺的红头绳,以此来寓意一年有360天。此外,白族服饰的多样性的形成除受地理环境影响以外,还与图腾崇拜、、社会风俗以及周边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有一定的联系。如洱源江尾、大理海东一带白族妇女过去经常带的“鱼尾帽”,洱源凤羽姑娘们戴的“凤凰帽”.就反应了他们对鱼和凤凰的图腾崇拜。又如,楚雄雨露白族因与当地彝族生活密切,其服饰在色彩、样式上都十分接近彝族,只是在服饰的图案上保留了白族传统的特点。

1.头饰。史书画中对于白族头饰的记载为:“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现如今,这种绚丽的头饰装束已经不多见了,这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白族先民服饰追求简约明快、自然洒脱.随着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逐渐加深,白族服饰也逐渐朝着色调丰富的方向发展,既追求简约,又追求时尚。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金花头饰,相比于传统的头饰装束,金华头饰更像是一幅描述大理自然风光的风景画“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

相比于女性头饰装束,白族男性的头饰则比较简单,如大理、洱源、云龙、剑川一带的白族男性,包头颜色多为蓝色或者黑色。史料记载:白族男性先民用八角巾做头饰,外加7米长的白布或者黑布包头;白族女性先民的头饰则比较复杂,常见白缨穗、银簪、鱼尾帽、花头巾、冠针等头部装饰品。随后发展的过程中,洱源、大理等地的白族妇女开始尝试多种多样的头饰装束,并且年龄段是决定白族女性头饰的主要因素,如白族幼童通常都带帽;少女通常都是独辫发.在此基础上加上白缨穗、花头巾等装饰品;的头部装饰以蓝色挑布花巾为主;老年妇女则是黑布头巾。

2.头巾。作为白族头饰工艺品中的佼佼者.白族头巾在大理、云龙、洱源、剑川、鹤庆、丽江、兰坪等地区比较流行.同时它也是白族女性晟常用的头饰。根据白族头巾的制作工艺,我们能够将其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1)刺绣头巾,在洱源西山、乔后等地区比较流行。刺绣头巾底部多为浅绿色或者天蓝色,头巾边角绣的是锯齿形的彩线桃花,中间环绕着山花野草,旨在烘托出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2)扎染头巾,大理周边地区比较流行。扎染头巾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用靛蓝扎染白布,简单、朴素、大方。(3)挑花头巾,蓝布为底,辅以白线挑花.再用几何针法勾勒出各种图案。此外,不同年龄段的白族居民,其挑花头巾的色彩也会有所不同:年轻人的挑花头巾色彩绚丽,随着年龄的增长,花纹图案会逐渐简化。(4)多层头巾,在挑花头巾的基础上,辅以头巾外包,旨在区分长幼。通常情况下,少童的头巾为单层,整体呈现出兔耳朵的形状;青少年女子则为双层;已婚妇女和老年妇女需要佩戴多层头巾.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头巾层数的不同.已婚妇女的多层头巾为8―10层,老年妇女的多层头巾为3―5层。对于多层头巾而言,最上面的一层一定为蓝色,并且在头巾上挑制白花。

3.首饰。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福美”、“三宝”、“三元”、“恒丰”等十六家专门负责生产销售首饰工艺品的铺号,能够为汉、彝、苗以及白等民族的儿童、妇女打造首饰”。现如今.白族金属工艺品在云南大理等地比较流行。其中,打造的金属工艺品主要涉及到以下十几个种:针筒、耳勺、牙签.有扭丝镯、扁桃镯、围腰牌、蝴蝶、龙风、剪链、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冠针等。

史料记载,白族姑娘出嫁时,家长会为其打造一套首饰,并且首饰必须涵盖金、银、玉、串珠镯、藤手镯、扁桃镯、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纽丝锡以及小腿镯等。通常情况下,配套这两个首饰的白族女性都为已婚女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帽花、八仙、冠针、龙风等白族传统首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4.飘带。白族飘带在云南大理等地区比较流行,飘带的主要作用是系围腰。飘带多为扁状,面沿着延伸处逐渐变窄,即腰头交接的地方最窄。白族青少年女子多用白或者蓝色布料,白线为主,辅以挑花装饰;白族中老年妇女则多用蓝色或者黑色布料,鲜用彩绸。相比之下,年轻人的飘带更为绚丽,多种多样的图案,上至飞禽走兽,下至百草野花。

5.童帽。白族童帽使用人群自然是白族儿童,在大南、鹤庆、剑川、云龙以及洱源等地区比较流行。童帽多以动物为载体,如老鼠帽、狮子头帽、虎头帽等。造型多种多样。此外,童帽上还有梅花、等图案装饰。童帽两段以圆形银饰点缀,正前上方镶嵌着佛像、青蛙灯银饰品。

6.绣鞋。刺绣工艺品(绣鞋)鞋在云南大理等地区比较流行。刺绣工艺品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1)圆口绣花鞋,几乎在所有白族居住地都比较流行。圆口绣花鞋仅有一组图案,鞋子两旁绣慢了山茶花、桃花、梅花等花卉,主要适用人群为白族妇女。白族小姑娘上学的时候也会穿这种圆口绣花鞋,长年累月,等到姑娘出嫁的时候,绣花鞋已经累积到上百双。男性接新娘的时候,也会有专门的人来挑鞋,鞋子多表明即将出嫁的姑娘比较贤惠、能干。(2)船型绣花鞋,常见于洱源、下关山等白族聚集地。船型绣花鞋以其造型著称。在大体造型的基础上演变出两种不同的系列:鸡冠鞋和鱼型鞋。除此之外,船型绣花鞋还用公鸡、青蛙、蝴蝶、石榴、桃花、梅花等图案装饰,因此,同圆头绣花鞋一样,船型绣花鞋的适用人群为白族女性。(3)绣花凉鞋,适用人群为白族男女青年。雪白布面缠绕,鞋两侧绣上几何图案,上革为底,并且在鞋头上顶上绣球。只有在节日盛会的时候,白族青年男女才会穿出来。

三、白族服饰的特点

作为白族文化的产物,白族服饰与白族人民的劳动方式、风俗习惯、自然风光以及气候条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白族服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白族绵长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白族先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程度逐渐加深,不同地区的白族服饰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但这些差异性并不影响白族服饰的总体特征:浅色为主、色彩分明、对比强烈、简单大方。纵观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我们能够明确:第一,山区和坝区白族服饰的差异性在于坝区朴素,山区娇艳;第二,南北对比,越往南,服饰越严厉,越往北,服饰越淡雅朴素。

1服饰色彩以白色为基调

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喜好白色,正所谓“要得俏.一身孝”,由此可见白族先民对于白色的喜爱程度。通常情况下,白族男性的长衫、长裤、裹腿和草鞋都为白色,外界黑领褂,这种服饰搭配有一定的讲究:“三滴水”。此外.海东白族男性上身多为鹿皮领褂、绸缎领褂或者绣花兜肚,下身多为黑色或者蓝色的长裤。相比之下,不同地区白族女性的服饰差异更大,如大理白族女性,上身多为白色或者浅蓝色上衣,外面套着黑丝绒领褂.身上往往会佩戴“三须”、“五须”等银质首饰.下身以蓝色宽裤为主,脚上多为“百节鞋”。

2.服饰花形特致色调明快

白族妇女服饰装束中的色彩搭配堪称完美。白族青年女性的服饰装束多种多样,除了上衣、领褂、围裙和长裤之外,还有头帕、头巾等。上衣的色彩主要以浅绿色、湖蓝色、嫩黄色和白色为主,外面套着红色或者黑色的领褂,腰上系的是绣花短围裙。身上常常会佩戴“三须”、“五须”等银质首饰,下身多为蓝色宽裤。上下一体,色彩协调,既能保证白族人民对于强烈色彩对比的需求,还能够从多种不同的色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点才是最难能可贵的。除此之外,还有的白族青年女性上身为嫩黄色上衣,外面套着红色或者黑色的外挂,腰间系的是深带浅色围裙,娇艳而不是端庄,给人以落落大方的感觉。

3头饰艳丽

白族女性头饰装饰旨在与全身装饰保持协调.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且不同地区的白族女性,其头饰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头上戴有头帕,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在头发编制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已婚妇女挽发髻,未婚女性则缠单辫,并且用红白绒绳将整个发髻缠绕起来,剑川一带的白族青年女性,喜好“鼓钉帽”、“鱼属帽”.通常鞋子两侧都会镶嵌玉兔银泡等装饰品;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的白族女性都喜欢配到耳坠、手镯等金银首饰。

上一篇:在助产过程中新生儿锁骨骨折的预护思路探索 下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职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