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时间:2022-10-05 05:41:01

促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未来的创新者来自今天的青年研究人员,他们肩负着未来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只有那些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顺利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并且富于创造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真正成长为卓越的研究者。

科学计量学研究曾基于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创造年龄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而其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迅速成长为一线的独立研究人员,成为创新型人才,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青年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30年来,我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5年,国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在广泛吸收留学回国博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国外博士后制度和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并获批准。至此,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此后,又通过一系列文件,逐步完善博士后制度,形成了突破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限制,保证青年研究人员顺畅流动的新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博士后制度稳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培养好、使用好人才的同时,为我国吸引、稳定和储备了许多高层次青年人才,成为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达8万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长为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博士后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中科院为加快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步伐,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解决当时面临的人才断层问题,于1993年提出了“百人计划”。当时的计划是,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面向国内外招聘100位青年研究人员,将其培养成为各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该计划是中科院重要的人才工作计划,也是我国最早启动的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和吸引计划。之后,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百人计划”历经数次调整,从制度上得到了完善,规模上也有了大幅扩充。截至2011年底,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共计2237人,其中绝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有不少目前已经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人才。

继中科院“百人计划”之后,人事部在1995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培养造就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专项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并确立了培养的目标,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同时,教育部也设立了一些基金,如高校青年教师基金、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培养了一些青年教师骨干。

在实施这些计划的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设立了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处在博士后阶段以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研究人员,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2012年,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在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基金委又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专门支持具备5至10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科研第一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通过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国家基金委的青年人才资助项目,我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培养瓶颈亟待突破

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条规范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青年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

其一,针对博士后的资助渠道单一,资助强度偏低,博士后的待遇缺乏竞争力。博士后基金是当前我国唯一一个为博士后提供科研资助的基金,从1987年到2010年,已累计为23914名博士后提供了5.57661亿元人民币和235.66万美元资助。但每个人的资助额度却并不高:面上项目的资助强度划分为5万元和3万元两档,如果在站期间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突出,则可以获得特别资助,资助额度为一次性给予10万元。就是这样微薄的资助,也仍有2/3的申请者无法得到。另外,从薪资收入来说,我国博士后的待遇也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这导致很多优秀的博士去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反观美、日等国家,针对博士后的经费资助途径不仅多样,还同时为博士后设立了一些科研经费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美国,针对博士后的资助有三大类型的资金来源:一是博士后奖学金,属于全国性的竞争性资金;二是联邦政府的培训拨款,主要是由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政府机构通过给部分高水平的大学和系拨款,为这些专业领域提供培训博士后的资助;研究拨款或合同是大多数博士后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是大学教授在取得政府或企业的研究项目和合同项目后,在项目中为博士后提供资助。而在日本,学术振兴会设立的“特别研究员制度”不仅为博士后提供每月20至39万日元的“研究奖励金”,还有每年150万日元的“科研补助金”配套经费。还有一些国家,如加拿大近年来为吸引来自全世界的青年优秀人才,在2010年推出了班廷博士后奖学金,希望通过为每位入选者提供每年7万加元的资助,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后项目。

其二,资金来源单一,强度不足,使得很多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得不到应有的资助。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覆盖从博士后到独立、再到独立初期的职业生涯各阶段的青年人才资助体系。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下设了CAREER计划、国防部设立了青年研究人员计划、能源部下设了杰出青年研究人员计划、国立卫生研究院下设了独立之路计划、独立科学家奖以及尽早独立奖等,促进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尽快成长。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通过发现项目计划资助处于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科学家;通过新研究人员基金,为那些重新回到研究岗位或从海外归来的健康医学领域研究人员提供资助;国家健康医学研究理事会为获得博士学位2年以上、7年以下的研究人员提供职业发展基金;超级科学奖学金为国内外最优秀的职业早期研究人员提供资助;“未来奖学金计划”为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卓越的澳大利亚国内以及国外的科学家提供为期4年的资助。完善的资助体系为青年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助,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于2012年推出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弥补了基金委青年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中从博士后到独立研究员的中间环节,使我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从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一条链模式。然而,由于资助模式与资金渠道单一,能够拿来分配的资源仍然非常有限。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人才资助链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覆盖面最广,主要对象是35岁以下的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青年人,研究期限3年。但2010年的资助率和资助强度也仅达到了23.02%和19.71万元/项。

其三,我国青年研究者在职业发展初期不易得到来自成熟研究者的有力的学术引导。且不说我国博士培养系统每年都在制造不那么合格的博士,即使是优秀的青年人,他们也需要在职业生涯初期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来自一流学者的引导。事实上,只有在一流的学术传统下才能成批地培养出一流人才。然而,我国现阶段尚缺乏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氛围,缺乏既卓越不凡又甘愿做人梯的优秀学者和大师。现行资助体制只考虑了资助青年人才的问题,却没有考虑在资助的同时给予青年人才以充分学术引导的问题。在缺乏学术引导的情形下,过早的独立或许反而会令青年研究者失去明师。

青年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随着知识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创造新的知识、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开拓新的产业领域的杰出青年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要进一步完善从博士后到独立研究员的各个阶段的资助体系,为处在职业发展初期乃至中期的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扶持。从博士后基金到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一条链资助模式虽已初步形成,但还需要不断完善,要使4个基金形成彼此接力,并围绕明确而一致的培养目标形成合力。此外,还应考虑设立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后项目。

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资助模式和渠道,进一步提高对青年人的科研资助强度,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进入研究职业中。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是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共识,也应当是我国今后发展青年人才队伍的一个必要手段。

将学术引导机制纳入各类青年人才资助项目的考虑范围,如实行合作导师制度,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学术引导,在成熟的学者与青年研究者之间构建起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以替代“科研老板—打工仔”关系,鼓励并帮助青年学者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付诸探索。

上一篇:业界要闻 第19期 下一篇:民间资本进入电信行业的基本原则:发挥优势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