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走进我们的课堂

时间:2022-10-05 04:00:45

让美走进我们的课堂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审美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去挖掘出课文中的审美因素,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课文的深层意境,获得美的愉悦,得到美的享受。

一、钻研教材,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需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教师在感知教材时,为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悠然心会。然后,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蕴涵体察,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教师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充分利用,是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充分领略教材的内容美,学习教材的形式美。小学教材中的美主要分为下面几类: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以散文结构来表现美的文章,如《荷花》、《草原》、《庐山云雾》等。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入情入境感受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此情此景,拔动了学生的“美感的琴弦”,引起了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洞然开启,热切憧憬和再观察再欣赏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进而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构筑的艺术真谛。

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如可以用激情地范读,渲染一种与课文情感基调和一致的氛围;可以用悬念的设置诱发审美注意,为学生自主阅读指向,还可以用猜谜、游戏、唱歌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美的期待中专注于课文。

三、品词品句理解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中美的语言,从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教材中的古诗、散文等都是语言的精华,文章语句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教学时要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教学时,我们可通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我们都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品尝,去体会,去理解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美。

四、表情朗读抒发美

文字语言有感人的力量,可是当把文学作品从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时,那感人的力量更为强烈。所以诵读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通过表情朗读抒发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在语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果。

五、读写结合创造美

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要巧妙地安排练笔,深化阅读过程,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使读写知识得到迁移,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美感迁移,并在写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综上所述,审美的熏陶、启迪、养成教育是学生长期的认知活动,是潜移默化、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文的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联。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有足够的认识,而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各种生动活泼、易被学生接受的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正确的审美观,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美育与教育现代化》――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版)1998.4 作者:吴云生.

[2]《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闫承利 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4.

[3]《教学美学》――张相轮、钱振勤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4]《小学语文教学》89年第一期至03年第七期 主编:高惠莹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如何搞好初中体育考试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进行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