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22-10-05 03:59:57

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也是当今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需的重要能力。本文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析了开展创新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创新训练;意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这段话表明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当今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需要具备强的创新能力。在实践学校推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彻底改变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完成知识的学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创新训练项目的意义出发,探讨实施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意义

1.培养查找收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虽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内容是与本科所学的知识相通的,但是本科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仅是创新训练项目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在参加创新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本科生参加与研究生沙龙等课题讨论的方式,借此加深本科生对项目有认识和理解,在参加的过程中丰富本科生的知识面,例如土木工程专业中的“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虽然本科教学大纲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但起初学生们很难将钢板-混凝土组合板与之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而在讨论过程中,会逐步了解相关知识,并搜集有关的资料,通过仔细阅读来重新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了与之相关的新知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教师辅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的一项团队活动。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特点和优势,在创新训练项目中,教师们可以根据团队成员们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来分配工作,因材施教。当某一成员遇到问题时,可以组织沙龙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增强了成员间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培养了大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3.培养学生管理时间、统筹规划的意识。大学生在学校中主要有两项主要的工作:对课程的学习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社团和各种学科内的比赛。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何在时间上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如何对创新训练项目进行整体规划等也是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困难。项目中每位成员的时间安排不同,又增加了困难的程度。创新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项目的整体规划,对每个成员的任务以及完成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制定,并规定每月有一次沙龙会,可以提出自己的困难,并对时间安排进行合理调整[2]。当项目任务下达时,成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来达到按时完成任务的目的。通过创新训练项目锻炼了我们对时间的管理能力,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而且也增强了大学生对某一事件的整体规划的能力。

二、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几点建议

1.注意师生角色间的转变。从古至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模式,导致学生知识单方面地接受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在创新训练项目中,师生之间不仅是教授者和学习者的关系,更应该是长辈和晚辈或朋友之间研究讨论的关系[3]。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思考、实践的过程,吸收并应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但由于自身储备的知识不足和经验的缺乏,学生们往往不能仅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增加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但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新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阐述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从而获得新知识,也许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激发更多的灵感。

2.注意知识的积累和与人交流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思考方式单一,空有创新热情,而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例如参与沙龙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听懂讨论的内容,并未理解掌握。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认识到原因之一是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知识链条。讨论问题时,脑海中没有相关知识的存储,所以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发现别人的问题并有自己的见解并创新难度就更大。因此大学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不仅限于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与他人交流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当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就易于融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看待问题也不会仅从单方面考虑,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验仅限于几个书本上必要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不足,然而许多的新思想、新概念都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实验条件和实验机会的缺乏,学生很难亲手做实验,比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实验,实验现象是从课本的描述中获得的,因此学生难以有其他的理解和想法,仅仅是死记硬背。而实验室是学生开展交流、启迪智慧的平台。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并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不论试验成功与否,他们都能从中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动手能力。因此,配备良好的实验设备,制定相应的实验操作守则,每个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指导教师,是保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试验研究的基本条件。

4.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目前大学普遍的激励政策是:在考试制度下取得优异成绩。但这种考核方法却不能让人满意。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即学校和教师不是从学习成绩的单一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是从学习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考虑[4],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不论想法正确与否,除了教师给予正确的解释还需给以学生一定的制度方面的激励。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新想法大奖或在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训练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项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进行此项目达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原来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当代大学生通过完成创新训练项目不仅可增加自己对知识的积累,而且可提高自己设计、动手实验和与老师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有效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G]//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538.

[2]王霞晖.谈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几点收获[J].探索,2012,(09):140-142.

[3]林孟兰.从毕业设计谈创新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思考与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114-115.

[4]宋之帅.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42-145.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编号:201211413122)。

上一篇:材料导论课程教学创新初探 下一篇:食品科学概论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