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5 03:33:03

龙陵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阐述了龙陵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分析了在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茶叶生产发展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增加投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打造知名品牌等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茶叶产业;优势;问题;前景;对策;云南龙陵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24-02

1 生产优势

1.1 环境优势

龙陵县境内以山地为主,丘陵、小盆地交错分布,高山、峡谷纵横,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茶叶病虫害少;辖区内无大的工业厂矿,所产茶叶基本无污染;茶农传统耕作意识较强,茶园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少;龙陵县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县份之一,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受污染较轻,土壤和灌溉水中有害物质种类少,分布面积小,含量低,适宜发展无公害茶叶。

1.2 气候优势

茶树生长发育要求年均温>14 ℃,>10 ℃的活动积温在4 500 ℃以上,极端低温>-5.0 ℃,年降雨量不低于800 mm。龙陵县属高海拔冷凉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与需求对比,超过了0.2 ℃;>10 ℃的积温为5 245 ℃,超过了745 ℃;历史极端最低温为-2.5 ℃,超过了2.5 ℃;年均降雨量2 100 mm,超过了1 300 mm,茶树病虫害较少,是茶叶生产的最佳适宜区。

1.3 低生产成本优势

龙陵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阔叶林面积大,绿肥及腐叶堆沤成本低;由于该县属部级贫困县,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也低,构成了茶叶生产的低成本优势。

1.4 土壤条件优势

茶树对土壤pH值较为敏感,以4.5~5.5为最佳,龙陵县大部分土壤pH值为4.6~5.1,土壤有机质含量1.63%~4.28%,碱解氮1.014 1~2.331 6 mg/g,具有富氮、缺磷、低钾的特点,适合生产以嫩叶、嫩芽为主的叶类产品。

1.5 基础资源优势

茶叶是龙陵县的传统产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工种植,目前全县种植面积7 953 hm2,可采6 133 hm2,产量6.45万t,农业产值7 000万元,工业产值2 100多万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种茶历史,使龙陵县在长期引种和栽培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宜当地特殊的短日照、强辐射、高湿度的优质茶叶品种。据统计,全县现有茶叶种植品种近11个,有生长100年以上的大理茶品系古茶树1.2万多株。加之20世纪80年代龙陵县镇安大坝红茶厂曾名噪一时,生产的产品因其内质、外形较好,曾远销美国、英国、伊拉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全县茶业创建了良好的口碑。

1.6 省级龙头企业优势

县内具有振兴茶厂等数家省市级龙头企业,他们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并建有完善的普洱茶生产线2条及工艺定型的各类绿、红茶生产线,在茶叶产业发展上起到了龙头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缺乏品牌效应

龙陵县“一山多气候、十里不同天”的山区地形和低温阴雨寡日照的气候特点,极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但目前全县茶叶产品除“顺国”、“摩山”等有一定品牌效应外,大部分以原料销售为主,产品加工质量不高,感官品质差,缺乏知名品牌。

2.2 茶园生产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

农户都有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茶叶的习惯,但都以提篮小卖或自饮为主。建国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但由于缺乏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生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效益好时一哄而上进行种植加工,种植区域零散,品种选择和生产技术不规范,没有统一标准;市场低迷时鲜叶无人收购,茶农放弃茶园管理,甚至毁茶种粮,制约了茶叶产业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3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重栽轻管、只采不管

历年来,龙陵县茶叶新植往往是在包谷地上略微松土后就把苗栽下,导致茶叶根系少、伸展度小、脱肥,定植后多年不中耕除草、施肥,采茶时不注意留养,使得树势早衰,盛产期不长,茶园中茶树大蔸小丛地长着无法分清主次的枝条,枯枝、枯桩直立冲天,能采多少采多少,任其自生自灭。整个栽培管理技术粗放落后,茶饼病、蚜虫等病虫害危害严重,茶叶效益低。据2010年调查统计,全县茶叶平均产值仅为9 546元/hm2。

2.4 品种老化

龙陵县老茶园品种多为解放初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种,后期栽培的也多为此类品种繁育出的实生苗,无性繁殖的优良品种较少。而云南大叶群体种鲜叶茶多酚、儿茶素含量低,干鲜比大,难以加工优质高档的绿茶,只能生产中低档的普洱茶。据普查,龙陵县大叶群体种茶园现有4 666.6 hm2,占茶园总面积的63.6%;良种面积2 666.4 hm2,仅占全镇茶园总面积的36.4%,且品种单一,都为云抗10号。

2.5 龙头带动能力弱

2008年末,龙陵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加工的企业有12家,除振兴茶厂、小田坝绿茶厂之外,其余均为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年生产规模在5~20 t,这些小企业受利益驱使,短期行为严重,市场茶叶价格高时,就一哄而上抢购原料,不仅避过国家税收,且对原料把关不严,造成茶叶无法进行分级采摘、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市场低迷时,就停止生产,造成所有鲜叶向2个龙头企业集中,超过其加工生产能力,导致加工质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中低档产品。总之,茶叶产品都以大宗产品为主,精品少;原料型茶比重大,名优茶产品开发滞后,品牌效应弱。

3 发展前景

3.1 茶叶具有多种饮用功能

茶叶属山茶科,由于含有儿茶素类、咖啡因、维生素、黄酮醇和钾、钙、镁、锰等化学成分。因此,药理上有兴奋、利尿、强心减痉、抑制动脉硬化、抗菌抑菌、减肥、防龋齿、抑癌等功效[1-2]。

3.2 茶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世界范围看,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具有饮用方便、不需加入糖等佐料的特点。据世界粮农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当今饮茶人群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茶饮品、保健食品深加工正在开发运用,对茶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保健作用,茶叶以其独特的保健功效,市场占有率必然越来越高。因此,茶叶市场前景广阔,是一项值得巩固提升的传统老产业。

3.3 发展茶叶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环境条件

龙陵县是“保山北大门,德宏后花园”,320国道、保龙、保腾高速路均跨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且大部分茶叶主产区都属于山区或半山区,农民习惯于施用农家肥,化学农药、肥料未大面积使用,同时也无大的工矿企业,生态环境未受污染,生产优质茶叶产品环境条件优越。

3.4 茶叶产业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8年以后,龙陵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茶叶生产作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用抓工业化的理念来抓茶叶生产”的思路,决定连续3年每年县财政预算100万元资金用于茶叶生产,并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目前龙陵县茶叶主产区已形成一定数量的茶叶种植大户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

3.5 茶叶龙头企业凸显龙头作用

振兴茶厂、小田坝绿茶厂等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已逐步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龙头企业,业务经营范围不仅覆盖全镇,而且延伸到周边的龙江、象达等乡镇。尤其是振兴茶厂,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年加工生产能力在全县最强,且成为全县首家获得“QS”认证的省级龙头企业。这必将对龙陵县的茶叶产业化建设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4 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对茶叶生产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茶叶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全级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对茶叶产业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围绕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为中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原则做好茶叶生产工作。因此,应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县级和茶叶生产主产乡(镇)设立2个机构,即茶叶生产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协调茶叶生产。

4.2 制订科学合理的茶叶种植区划方案,引导茶叶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根据多年来龙陵县茶叶生产情况,并结合当地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和土地、劳动力、农户种植习惯等要素综合分析,应将镇安、平达、象达、龙新、龙江等乡(镇)划为无公害茶园建设区,鼓励该区域农民逐步发展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杜绝施用残留期长、对人体有害的农药、化肥,确保全县优质茶叶的声誉。

4.3 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茶叶生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目前,龙陵县除县茶叶站外尚无茶叶技术推广的专门机构,工作全部由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由于多次机构改革,已经没有专职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应建立健全镇、村2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加大对茶叶生产技术推广队伍尤其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为其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为茶叶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4.4 建立一套规范化的茶叶生产技术体系

龙陵县茶叶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技术操作规程来加以指导。就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而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茶叶生产基地的选址保护。首先对茶叶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普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气候、环境诸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茶叶生产基地。二是注意生产资料无害化。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茶园以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硼、钼、锌等元素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为主。三是种植过程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茶叶育苗及移栽技术规程”、“茶叶定型修剪技术操作规程”、“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操作规程”、“茶叶综合管理技术规程”、“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中幼龄茶园抚育管理操作规程”。四是加强对茶叶的农残检测。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茶叶中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残留物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和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

4.5 着力培植现有龙头企业,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

引导振兴茶厂、小田坝绿茶厂等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加工技术,对茶叶生产进行全方位开发,建立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基地和栽培示范样板。政府应在土地、税收、信贷、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名优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化的发展进程,完善市场机制,竭力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效益[3-4]。

4.6 努力提高茶园栽培管理质量

按照县人民政府提出的“老茶园淘汰一批,低产园改造一批,适度新植一批,力争到2015年使全县茶叶面积稳定在6 666.67 hm2,干茶总产达到8 000 t,农业产值1.2亿元”的原则,对有效株不足1.2万株/hm2的老茶园通过移密归并、退茶还林等措施予以淘汰;对1.2万~1.5万株/hm2的老茶园通过补植等方式进行改造;对1.5万株/hm2以上的老茶园通过改树、改园、改土等方式建立丰产园。新植要严格控制面积,并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即实行规范化开挖种植沟,重施基肥,规范化条栽,规范化管理,并通过分级收购来促使茶农分级采摘,努力提升鲜叶采摘质量。

4.7 做好茶叶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产品开发工作

多渠道引进适合龙陵县气候、土壤、加工等的茶树良种(如云抗14、福香3号、安居白茶,乌龙茶、铁观音等品系)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并进行对照分析,改变生产上品种单一的问题,同时探索新的茶叶生产加工工艺,竭力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迅速占领市场的茶叶名牌产品。

5 参考文献

[1] 李冬,张俊.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及推广应用[J].云南农业,2006(12):34.

[2] 张正敏.推广茶园机械化生产促进茶业现代化发展[J].云南农业,2007(6):35-36.

[3] 曹淑华,张谋贵.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519-520.

[4] 王地,王宏锦.汉中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4):118-120.

上一篇:让“卫星上消失的城市”重现 下一篇:第农高会基层农技协农产品专题展掀起参观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