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艺术生语文课有“声”有“色”

时间:2022-10-05 03:23:29

因材施教,让艺术生语文课有“声”有“色”

如今,教育形式多元化发展,艺术生越来越多,针对艺术生的文化课教育问题也日趋明显。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很多艺术生基础知识薄弱,课外知识贫乏,语文素养相对低下,这令教艺术生的教师普遍很烦恼。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艺术生身上具备普通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艺术”。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面对这些特殊的“材”,我们必须找到适合他们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那就是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发挥艺术生“资源”优势,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

一、艺术生“资源”现状分析

艺术生的专业类别很多,有音乐、美术这样的“大类”,也有播音、主持、编导、空乘等“小类”。音乐类分为声乐类和器乐类,器乐类里又有钢琴、古筝、笛子、二胡、琵琶等类别。因此,一个综合的艺术班里,往往有十余种不同的人才。

艺术生大部分对专业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些甚至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早读、课间、放学路上,经常听到他们引吭高歌;书桌、教材、作业本上,随处可见他们信手作画。据小范围调查,很多艺术生每天坚持练习专业三、四个小时,如果说他们不爱学习、没有毅力,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但是,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很多艺术生找不到学习文化课的乐趣,容易苦恼、厌烦。如果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势必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激发逆反心理。

二、艺术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很多艺术生认为只要专业成绩突出,就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有所建树,没必要在文化课学习中投入过多精力。这显然是一个认识误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学好语文,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如果语文素养有所欠缺,从事艺术的人可能无法正确理解把握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就不能完美地表现作品,当然也就无法有所创新。而对于艺术而言,创新非常重要,一味模仿,只能成为“工匠”,却无法成就“大师”。

三、把艺术融进语文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画”语文,让语文课赏心悦目

语文课内容丰富,很多课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一些诗歌,更是“诗中有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戴望舒的《雨巷》等。这些课,可以让艺术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作品中美丽的画面。

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朦胧、素雅、静美的荷塘月色图,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这幅图画,不同的构思创意还可以在班里进行比较,看看哪一幅最符合原文的意境。

这样“画”语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绘画能力,找到自信,势必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唱”语文,让语文课悦耳动听

古代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还有一些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如《孔雀东南飞》等;有些歌词是化用诗词的,如《梨花颂》等。

现代诗歌也很注重音节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来琅琅上口,如同清新的乐曲。

这些课,就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唱”。同学们可以自己为诗词谱曲,也可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歌曲,或者对已有的歌曲进行赏析评价,这都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意境及情感。

这样“唱”语文,不仅让语文课堂显得颇有韵味,更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来艺术的享受,一定会受到学生的青睐。

(三)“奏”语文,让语文课动人心弦

有些课文不适合“唱”出来,那么我们就发挥器乐类艺术生的优势,把它弹奏出来。

如《琵琶行》一课,会弹琵琶的同学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什么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也能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当然,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另外,《祝福》适合凄切的二胡,《归园田居》适合明快的长笛,《垓下之围》适合悲壮的古筝,《离骚》适合低沉的洞箫……

这样“奏”出的语文,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印象之深,必会如镂如锲。

(四)“演”语文,让语文课多姿多彩

戏剧是综合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无所不包。把语文“演”出来,可以调动班里几乎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参与面广,影响力大。

例如《鸿门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很适合改编成剧本。而演好这个故事,对编剧、导演、演员、背景、音乐乃至道具都有很高要求,这就给了编导、播音、舞蹈类学生很大的展示空间,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样“演”语文,要考验学生对课文的深度把握,所有人要和谐统一,才能完美演绎。这种形式,也必然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

文学与艺术相辅相成,语文教学与艺术教学息息相关。艺术生是特殊的“材”,面对他们,教师应该把艺术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学好语文,让艺术生有“才”有“艺”;因材施教,让语文课有“声”有“色”。

上一篇:搭建多元平台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构建中职教育升学立交桥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