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中考看中考

时间:2022-10-05 02:09:58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着中考的检验,然而化学课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的课程,因此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才能为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进行题海战术,课改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兴趣的现象普遍存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将生态课堂改革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很值得我们研究。以下是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与同行共享。

一、有效引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许多真有成就的人,他们的知识绝大部分是自学来的,并不是坐在课堂里学来的。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有时会没有目标,无从着手。

“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可以通过学教案的形式预设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教师在备课时学教案中要呈现整节课引导学生读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怎样指导,并把要点拨的语言写在学教案中,让人明白课的画龙点睛之处。学生通过学教案的学习,学会如何看书,如何预习,对整节课初步了解,学教案的最后,应给每位学生思考空间,留下疑问。有疑有思,才有进步!同时,可以开展自主学习评比之星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需,引用竞争机制。评星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研究教材与课标,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好课标、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内容分解为细小的条目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感悟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沪教版第八章材料的教学中,四大材料干巴巴的直接让学生记忆效果不好,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网上查阅,家庭小实验等方式完成对四大材料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识别不同材料的物质而且记忆也不再是负担了。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教学中,不是为计算而计算,课标要求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这一部分的学习,繁杂的数学运算不是课标所倡导的。我们苏州市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就可见一斑。如2010年苏州市中考题:

例1.已知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与一定质量的盐酸反应,得到只有一种溶质的溶液,求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KOH溶液56g+盐酸18.5 g=?%?溶质的溶液

(1)编写题目――

(2)计算过程――

这道计算题既考验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又让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又如,对有cl-参加的复分解反应,也只是要求会结合“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知道生成AgCl、BaSO4的反应能否发生,而不是要求掌握C1-的检验。到高中里有这项内容的专题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和课标,无需随意地对知识加深,少走弯路,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体现为学而教的思想

学生能否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如果老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转移,教学设计依然是“目中无人”的模式。这样的课堂仍是教师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学生没时间想,不敢想,不愿说。虽然教案里写了“三维目标”,但实际上还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走进新课程,存在“理念”与“行为”两张皮现象。这样的课学生还是充当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看似容量大、效率高,殊不知学生的兴趣不高,不能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自然也就只为中考而学了,难道这样就能提高中考成绩吗?

经过实践和思考,本人觉得新的授课过程可以如下操作:明确学习目标预习讨论交流疑难创设情境问题教学总结反馈、评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立学习小组5~6人一组,从中选出一名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再推荐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预习问题,并相互解决各小组的疑难问题或补充解释,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追问,引导总结关键点、易错点或规律、解题思路等。

上习题课时如果教师也一味讲答案,那学生会的会,不会的以后可能还是不会。本人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订正,不理解的再和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各小组再总结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于黑板上,学生相互解答,一些共同性的难题最后再由教师讲解思路。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生态教学。这样的课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才会学得有趣、学得扎实。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注意改进实验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各地中考的实验探究题分值都较大,考查形式一般分两类:一是对教材中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如常用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实验基本操作、现象描述、原理分析等;二是简单的探究试题,考查形式多是借助化学实验来展现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如“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从而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我们苏州市近几年中考实验探究题皆来源于实验操作考试,这使得教师对实验探究不再掉以轻心。

例2.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的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2个集气瓶收集)。

本题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知识或结论的获得不能靠简单的背诵,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例3请你用化学方法设计一组对比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目的:利用氧气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器材:①已集满氧气盖上玻璃片的集气瓶2个;②木条1根;③火柴;④酒精灯。

实验报告:

这道题是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果任课教师对科学探究给予了足够重视,学生作答的情况普遍较好;任课教师对科学探究不够重视,学生往往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解释”描述不清,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往往不会设计对比实验。不少教师认为科学探究费时,会影响中考成绩,从而将科学探究拒之门外。至于课外探究,在升学的压力下,则荡然无存。此外,客观性试题所占分值减少,而主观题、开放性试题所占比率增加,这也是新课程下中考化学试题的一个趋势,这就昭示着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科学探究方法学习,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考成绩的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生态课堂改革已初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但是要落实“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生态课堂新理念,还任重而道远,教师本身要学会读书、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有效提升内涵,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跳出中考看中考,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适当的活动、充分地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但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有利于中考成绩的提高。

上一篇: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荠 下一篇:让爱架起师生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