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维定式 真正读懂学生

时间:2022-08-27 05:17:51

跳出思维定式 真正读懂学生

【摘要】教师要勇于跳出思维定式、“经验怪圈”,真正读懂学生,致力于找准学生的“已知点”、“困难点”,在学生的“两点结合处”下功夫,引领学生做好知识迁移、新旧知的链接。

【关键词】读懂学生 引领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44-01

以《什么是面积》案例为切入点,引领老师对“读懂学生”理解。

案例一: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片叶子, 1分钟树叶涂色比赛,哪组完成的最多,哪组就获胜。

师:我们通过比赛明白了树叶涂色部分的大小不一样,(板书:大小)其实同学们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树叶表面的大小。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物体的表面也都有大有小,这是我们的数学书,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边说边摸),请拿出数学书摸一摸它的封面。这是语文书的封面,一起摸一语文书的封面。(生摸)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语文书的封面谁的大?谁的小?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语文书的封面小。

师:这是老师的手,这是我的手掌面,摸一摸你的手掌面,和老师的比,谁的手掌面大?

生:老师的手掌面大。

师:那1元硬币的表面和1角硬币的表面比呢?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总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出示面积的部分含义)

所以我们可以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我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手掌面的面积,你能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吗?

……

案例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面积,那么什么是面积呢?

师:我们先来比赛,谁能在1分钟内涂完树叶谁就获胜,请拿出叶子,准备好彩笔,开始!

师:时间到,涂完的同学把树叶举起来。你们可真能干!你们获胜了!

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大小不一样。

师:你可真会观察!我们看这两片树叶确实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树叶的大小其实就是树叶的面积,我们就可以说这片树叶的面积大,这片树叶的面积小。

师:这是我们的数学书,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边说边摸),请你拿出数学书摸一摸它的封面。这是练习本的封面,请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生摸)

师:对比数学书的封面和练习本的封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练习本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练习本封面的大小就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那我们就可以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小。你会这样说一说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这是老师的手,这是我的手掌面,摸一摸你的手掌面,我们两个来比(找一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掌面大。

师:其实我们刚才说的树叶、书的封面、练习本的封面,手掌面都可以看作是物体的一个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总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

师:所以这张桌子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积,我们可以看出,桌子面的面积大、椅子面的面积小。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例子吗?

……

对比两次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

第一次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涂树叶”、“比封面”、“比硬币面”、“比手掌面”等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等等,最后由教师总结提炼: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第二次的设计:直奔主题,告知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是面积,至于什么是面积不着急揭示。在不公平的“涂树叶”中让学生感受树叶有大有小,由此引出树叶的大小就是树叶的面积。之后又在“比封面”、“比手掌面”等活动中,巩固和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在学生不断建立了面、大小与面积的联系中,顺其自然的引出:其实刚才说的树叶、书的封面、练习本的封面,手掌面都可以看作是物体的一个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那么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

定式,茫然中不断纠结

第一次的设计是源于我们循规蹈矩,自以为是的“读懂学生”,根据以往对概念课的思维定式,既有充分的体验感知、初步建模,也有最后总结提炼、抽象概念。但是老师磨课中,总是让人感觉学生对面积的认识不是很到位,面积概念出示得有些突兀,然而提出概念之后对概念的强化也不够及时。学生似乎是在漫无目的的活动中突然听到了一个数学名词“面积”,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一股脑的投入到面积比较策略的思考之中。

追问,困惑中指专业引领

困惑中,我向参与磨课活动的老师及时提出了几个问题:要读懂学生,关于“面积”学生到底知道些什么?“大小”学生知道吗?物体的表面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吗?

我有意识的追问,老师似乎有点醒:“读懂学生”不是老师站在自己的思维定式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学生“现在在哪里?”、“我要和学生一起去哪里?”,而是结合学生的经验,去了解“学生真正在哪里?”、“那里的他都有些什么?”、“我们怎么和学生一起去更远、更高的地方?”。

碰撞、思考中逐渐顿悟

细细想来,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大小已经不是难事,至于“面”的认识应该也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和周长时,对于“物体的表面”已经有相应的感知,在这里已不是问题。那么显而易见,需要老师思考的则是:如何把学生已有的经验、真正的上升到“面积”这个数学概念上,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面的大小就是面积,自然建立起具体实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链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而案例二中,教师一上课就抛出主题,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要学习面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又在不公平的“涂树叶”的环节中,就在学生对树叶的大小有强烈的意识时,教师找准契机,告诉学生树叶的大小就是树叶的面积,初步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的数学概念建立起联系:即认识到涂色树叶面――大小――面积。之后通过三次不同的实物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并尝试让学生在描述时用上面积一词,逐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这样更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目的性。

跳出思维定式,真正读懂学生

作为教师要勇于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更要跳出所谓“经验怪圈”,真正读懂学生,致力于找准学生的“已知点”、“困难点”,多在学生的“两点结合处”下功夫,引领学生做好知识迁移、新旧知的链接,领着学生向前走,而不是带着学生在原点绕圈。做到锦上添花,为学生雪中送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学生。

上一篇:三个方面突破高中物理学习障碍 下一篇:《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