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絮叨语 万千悲喜情

时间:2022-10-05 02:06:32

在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一文中,“您的小狗怎样?”这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在本文中连续出现了三次。初读,觉得这是一位老人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话语,极其平常;再读,感受到它的每一次出现都蕴含着巴金老人极其强烈的真情实感,又极其不寻常;结合全文再次深读,就能够体会出这句话每次出现时所传递的情感是不同的,巴金老人写作本文的万千感慨都浓缩在反复出现的这句话中。如果能引领学生认真品读仔细咀嚼这句话的不同滋味,对于学生迅速走人文本、深入理解全文、准确把握巴金老人的深沉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在阅读过程中,这句话却极易被忽略。

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在原文中多次出现的位置。

又有一次日本女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第一次出现,是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这句话的来历。日本的由起女士只和包弟见过一次面,但事隔两年之后,她再次见到巴老却不是先向巴老问好,而是迫不及待地询问包弟的情况,可见包弟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仅仅是一面之缘,就让由起女士对包弟念念不忘,日思夜想。这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包弟的可爱伶俐忠诚乖巧之处,而作为包弟的主人,对其喜爱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巴老忆起这件事,想起这句话,耳边定然会回响起包弟那虽然有点刺耳却又无比熟悉的叫声,眼前定然会浮现出包弟“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作揖讨糖果吃”的滑稽可爱的形象,包弟与自己亲密相处的点点滴滴,包弟带给自己的欢声笑语……这些记忆中幸福而又温暖的片段定然会在老人心灵深处不断闪现,让那颗饱经沧桑的痛苦的心也有了片刻的甜美,那久违的由衷的笑意定然会在老人脸上纵横交错的沟壑里再次闪烁。

第一次出现的这句问话,表面上是再现了由起女士对包弟的喜爱与关切之情,内里却涌动着巴老对包弟深深的喜爱与自豪之情。

回忆在继续,甜美也在继续。包弟不仅与巴老亲密相处,而且对巴老相濡以沫的爱人萧珊更是亲热,有情有义的包弟深得全家人的喜爱,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这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平等的一员。“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第二次出现,不正真实反映了巴老深深地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中并在回忆中登上了快乐的巅峰吗?但这快乐的回忆太短暂,因为那痛苦的回忆、那好不容易暂时忘却的包弟的悲惨遭遇又一如既往地闪现在眼前,巴老的心顿时从快乐的云端又跌入了痛苦自责的无底深渊,人仿佛也从暖房中猛然掉到了冰窖里。

第二次出现“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自然是喜极乐极,却也是喜极生悲乐极而泣,真的是冰火置肠悲喜交集。

第三次紧接在第二次之后出现,这句话就是巴老的痛心忏悔,泣血哀号,因此中间已没有了间隔。曾经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包弟,早已化作了解剖桌上的一堆模糊血肉。而无情抛弃包弟把它送上解剖桌的,恰恰就是被它依靠信赖的主人。如果再次遇到由起女士,当她再次问起“您的小狗怎样?”时该如何回答?自然是无颜面对由起女士,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更是深深愧对受害的包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痛悔之情不是今日此时才有,它已经整整折磨了巴老十三年零五个月,而且还将继续下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巴老的眼前总是包弟那被割开的流血的肚皮;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巴老的耳畔总是包弟那凄厉的惨叫;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巴老自己的良心也在被切割而滴血;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巴老一直在扪心自问痛苦自责……当年,亲手把包弟送到了解剖桌上,暂时丢掉了一个包袱却背上了一生的良心债,良知时时刻刻受到熬煎,巴老也亲手把自己送上了行刑台,亲手把自己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对良心的善待,恰恰就是对它的无情拷问。第三次出现的“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就是巴老对自己良知的最无情的拷问。这是一笔再也无法偿还的债务,只能用笔写下来,写下自己的血泪,写下自己的忏悔,尽量减少一点心灵的重压,让自己得到片刻喘息的机会。其捶胸顿足之态,撕心裂肺之感,泣血椎心之哀,已然全部浓缩在这一句话中,并且在结构上也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巴老在文章最后写道:“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一直白的表达不正是对此句的一个诠释吗?

“您的小狗怎样?”一句话三次出现,看似唠叨,实则情深;看似琐碎,实则意挚。这句话之所以多次重复,正是巴老内心真情实感的最自然流露,在这情感的激流里,既跳跃着那份对包弟的浓浓喜爱之情,又蕴含着那份对包弟的深深忏悔之意,爱与恨交织着碰撞着掀起老人内心的情感狂澜。万般喜爱,千般悔恨,万千悲喜激荡于胸,正所谓爱之弥深悔之弥切,巴老的无限爱恨悲喜就纠结于这句朴朴实实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话语中。

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反复出现的这一句话,我们就找到了快速解读文本的一个突破口、迅速走入作者内心的一个关键处。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并引领学生思考:1 你认为这三句话中所蕴含的感情是一样的吗?情感有何不同呢?2 三句话中的三个“怎样”的读法相同吗?它们各自应该怎样读呢?然后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全文展开思考讨论,并在朗读中通过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停顿的长短,甚至颤音的运用等,来深人体会并准确传达出语言中的深厚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巴老对自己真诚而无情的解剖,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真诚的感召,让我们的心灵在震颤中感动,在感动中抖落积聚的尘埃,让内心永远保持纯净,让我们的良知永远熠熠闪光。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意象解析 下一篇:细中见匠心 微处有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