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说读写”走进音乐欣赏课堂

时间:2022-10-05 02:05:39

让“听说读写”走进音乐欣赏课堂

[摘 要]巧借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手法进行音乐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音乐素质培训;还可以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增强音乐课堂的教学的操作性。

[关键词]听说读写;乐感;音乐欣赏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养成,离不开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依据这一原理,笔者大胆探索,巧妙借用,将其移植于“音乐教学”,特别是在音乐欣赏课上加以综合运用。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并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和精神。

一、发挥“听”在音乐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笔者所主张的“听说读写”中,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听,就不可能进行后面的几个步聚。听,是第一步,也是培养乐感的基础。不过,笔者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上的“听”内容更丰富,不仅仅是指视唱练耳,还包括听任务、听故事、听背景。也就是在听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要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甚至还可以简略地介绍一下作品的来历或是有关故事。

在主讲《梁山伯和祝英台》选段时,笔者就首先向学生讲解了关于梁祝的传说故事,以求达到“未听声,先入心”的效果,让学生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接着又略讲了一下中国越剧《楼台会》的有关创作背景,最后在黑板上布置了几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音乐作品:一是要注意旋律的节奏,看看这段旋律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二是发掘哪一段最美,能否学唱出来;三是说出听后的心情。诸如此类,总共六七个问题。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听作品,但也是听的重要内容,教师务必讲清,学生务必听清。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演示了,或播放这一段的音乐录听,或观看有关视听录相。

二、让“说”走进音乐课堂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由于“说”得好,从而“听”得更好,“唱”得更好。教师在听完音乐作品之后,并不急于进行视唱或是学唱。而是让学生回顾一下音乐作品,感受一下听的效果,然后回答在“听”的环节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或者教师临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针对《楼台会》,笔者组织学生就越剧的唱腔特点进行了讨论,要求学生不必依据参考书或是其他资料叙述,只说自己的感觉。结果大家争论得十分激烈,感觉也是各有不同,有的说越剧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有的说越剧和江西的采茶戏相比,差别太大,一个是慢性子,一个是急性子;还有的说这一段越剧唱腔特点明显,节奏和音高上起伏不定,委婉曲折,或悲或喜……对于学生的说法,笔者只是略微地作了引导或补充,从不进行否定。

三、“读”当然不同于语文教学上的“读”

笔者将“读”化为两重含义,一种是让学生“读”谱,可以边听边默读,也可以边读边哼唱。提示学生在“读”谱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式、拍子、强弱规律、连音线、增时线、减时线、附点、延音符号等。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掌握旋律节奏快慢的特点,从而运用到实践演唱教学当中。另一种“读”其实就是视唱,让学生根据所听所说,学唱曲谱。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致,在《楼台会》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并让对越剧有兴趣的学生毛遂自荐,从中选出两男两女四个学生分别饰演梁山伯和祝英台,然后学唱越剧选段。学唱不必求全,唱一两句也可。之后,让其他学生当评委,从音准、节奏、咬字等几个方面评价两组学生的唱,并打分评出胜方。

四、“写”即为演唱或是演奏

在语文教学中,“写”即为练笔,写无疑为最高境界,是体现语感的最高阶段。而在音乐欣赏课上,这一环节要求也为最高。对音乐而言,“写”即为演唱或是演奏。为了体现“欣赏”,笔者在这一环节推出小提琴和大提琴合奏的协奏曲《楼台会》选段。这一段曲子笔者播放的是录音,并让学生连听了三遍。第一遍为初听,第二遍对着曲谱听,第三遍深度听。听完后,笔者便点名让一位学生试着学唱了一遍简谱,然后进行了简略的点评。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让一名参加了学校乐队的学生带着小提琴,到台上进行演奏,将曲子演奏给大家听。最后,结合越剧《楼台会》,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差异。

综上所述,“听说读写”,准确而言实为“听说读练”,练演唱、练演奏。但不管如何表述,确实值得教师一试。尤其是“说和读”,绝不能简单地以为这与音乐教学无缘,从而排除在外。曲谱“默读”,效果显著。另外必须指出的是,这四个环节可以依据教学需要随意编排顺序或组合。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下一篇: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