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创新力量碰撞创新智慧

时间:2022-10-05 01:59:02

汇聚创新力量碰撞创新智慧

3月26日,2009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大会及论坛在京召开。此次创新人物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创新人物20位。在论坛中,各位创新人物畅所欲言,碰撞各自的创新智慧。本刊在此撷取论坛精华,从中领略他们的思想、智慧及其对行业的前瞻、对国际化的视野,对风险的担当。最重要的是领略他们勇于创新的信念、品质和精神。

孔祥军:成功等于不可能

联发的发展得益于“成功等于不可能”创新理念。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你做到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成功。在营销管理创新上,联发建立了1000多平米的图书馆,实施全员读书活动,例如我们有项目管理读书活动、人事管理读书活动等等让所有员工参与进来,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到我们公司进行管理的讲座、培训,同时成立了企业的商学院。我们公司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创新体制,基层的改善提案活动,公司层面的项目管理活动等等,大大提高了全体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联发实施了大企业的经营模式、小企业的管理方式。此外,培养一人独岗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还有多技能人员,实施企业扁平化管理。运用信息化的管理先进工具,进行自主开发,实施打造数字化,通过流程梳理,提高工作效率。

王桂波:产品与售后的双重创新

新郎希努尔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和售后服务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一个是产品板型设计,应和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这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二是服装免费干洗,只要是我们的服装,在我们的加盟店都是没有条件的免费给予干洗的。免费干洗投入了一部分资金,让利于消费者,但消费者会再次光顾的我们门店,对我们二次销售是有所提升的,对我们营销不断扩大都是有很大的支撑和帮助。

附:2009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孔祥军

新郎希努尔集团股份有司董事长 王桂波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 尹景辉

烟台氨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孙茂健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子斌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 刘元风

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水荣

浙江中纺腾龙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文宏

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宋日友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兰峰

江苏亚萍集团董事长总裁 陆亚萍

泰安康平纳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队范

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其新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陈建华

武汉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尚 钢

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郑敏泰

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赵焕臣

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粘伟诚

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崔桂生

宜兴乐祺纺织公司董事长 甄仲明

尹景辉:用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集群

去年大朗确实遇到很大的困难,但年底我们收获的成果不错,规模以上的企业增长19%,出口增长了37%,今年1到2月份我们的规模以上的企业增长98%,利润增长了135%,出口增长了3.5倍。大朗有一万多家企业,企业数量多,但比较分散、小型,针对这个情况,我们通过产业集群体系和机制的创新,构建六大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六项创新促进两个转变,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生产基地向现代毛纺商贸城转变。去年,我们在技术方面取得很大的推进。2005年,大朗有数控机600多台,去年底已经有6000多台套了,今年估计会新增300多台套,大朗会变成一个国内采用数控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行业实现了数据化的设计、数据化生产、网络化的销售,大朗有6000多家企业到网上销售。我们现在通过技术跟设备的更新,整个技术水平有了大大提升,使得产品的劳动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在大大提升。

孙茂健:创新赢得自尊

烟台氨纶从创业之初就以创新为主题,企业的发展壮大源于技术创新。我们的创新首先来自于我们创新的原动力,我想我们的原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自尊,为我们的化纤行业赢得荣誉。我国在引进氨纶技术方面是受到国外瓶颈,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突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第二个创新原动力来自企业自身发展壮大,企业建立之初目标就是打断国外垄断,今年我们的氨纶生产将达到3万吨。第三个原动力来自我们企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去年我们实现了两亿多的利润,实际上我们完全是靠技术创新使我们的产品不断的升级换代,我们创造了有更多附加值、差别化的产品。这样使我们公司不断的向前发展,也是可持续的发展。

刘子斌:专业化和差异化战略创新

创新与公司战略分不开,鲁泰一直坚持专业化、差异化战略。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鲁泰生产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设备利用率达到100%。鲁泰之所以一直坚持科技创新,一资金投入充足,科技投入一直占销售收入5%左右,在行业中是相对比较高的企业之一;二是装备水平方面,鲁泰走在了行业的前沿水平,整体效率提高25%,我们有19台全自动穿经机,一台全自动穿经机可以节省28个人,19台可以节省500多员工。本身我们的量比较大,全球很多面料是我们定价的,所以去年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利润同比2008年上涨11%。

刘元风:以行业需要为己任

一所学校的发展和企业不一样,需要时间和文化的积淀。北京服装学院成立以来,一直以国家的纺织业发展、传承民族服饰等为已任。我们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要继承以前的办学经验,同时加入国家最新的一些历史的责任,比如自主创新、低碳等方面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北服会以国家的需要为已任,以国家出台的新的政策为改革的出发点,努力的培养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后劲、同时有很雄厚技术的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策划人才。这之前我们所做的工作都过去了,面临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特别是行业需求,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特别是我们现在家纺这块电纳入到了教学体系中来了,我们的视野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也会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我们会延续原有的办学特点,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的责任。

李水荣:依靠模式创新做大做强

荣盛发展到现在为止,也是一个创新、发展之路。荣盛的发展模式创新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做长了产业链,开始也是从织布开始,通过21年时间,从织布做到石化、PTA生产,做长了产业链;二是寻找了一种比较好的合作模式,寻找到了比较好的合作伙伴,比较好的合作伙伴、比较好的合作模式也是促使了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的成功。第三是做了适度的多元化。

管理创新一个是引用、引进相结合,引进就是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团队,还有引用就是引用传统的一些方法。所以去年我们没有做很多宣传、庆典,去

年公司内部评选出了金牌、银牌员工,把我们的员工调动起来,对今后我们企业更好的发展积累一些资本。

吴文宏:和中小品牌一起闯天下

中纺腾龙的工作处于服装业的终端――专业市场,这是还没有达到非常知名的品牌,也就是中小企业,成长中、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企业需要的窗口和平台。一个是专业市场的建设,另外一件事就是组织广大的中小品牌企业闯天下,拓市场。杭州有非常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当地政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共同支持下,杭州女装目前茁壮成长,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知名的品牌,有些品牌已经走向世界。在发展过程中,我作为专业市场的建设者也经历了从初级、中级,我现在在做的也是通过创新进入高级阶段了。无论硬件、管理,我们现在都实现了商场化,包括对入主企业的服务,包括网络销售,我们最近和阿里巴巴也在谈合作,作为终端销售平台,我们不想被阿里巴巴吃掉,所以我们也和他们在一个谈判的过程,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品牌企业的利益。

宋日友:长远发展看综合内在竞争力

2009年,南山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影响,销售、利润还有递增。我觉得一个企业,光看数字只能代表一年的,长远发展要看它的综合的内在竞争力。2009年,南山纺织服饰销售激增的几个原因,一是2008年年底在经济危机刚到的时间,南山已经投产了3万吨紧密纺。最主要的原因是南山对整体市场布局有序,南山一直控制在国内市场占50%,国外市场占50%的销售,国外市场这块,欧洲占1/3,美加占1/3,日本占1/3,这个格局对南山比较好。5年以前,南山在意大利米兰,开设了分公司,招募了欧洲人建设我们的欧洲市场,三年以前我们在美国成立了美加公司,用美国人开发控制美加市场,所以2009年,南山的订单不减反增。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们触动很大,单纯招聘几个国外的技术人员已经达不到增加竞争力的需要,南山现在在意大利准备控股意大利几个工厂,我们看好的不是它的产量也不是销售额,最关键的是它的理念和人才。这样如果谈成,我们会用意大利的工厂和南山做一个全方位的合作。

张兰峰:创新不走回头路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比较小的公司,现在规模是12万吨纱,有16台喷气涡轮纺纱机。规模不大,但华源发展的速度应该说比较快。公司这几年真正的是走出了比较艰难的、比较艰辛的产品创新的路。回过头看,我觉得这条道路选择的是正确的,应该说是适合企业发展的。

华源在创新方面,有这么几点感受。第一产品创新一定要和市场结合起来,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再有,产品创新一定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把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像我们12万纱锭,如果没有纺纱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也会受到局限。第三是创新要有信心、决心,创新如果没有上到最高决策者、下到全体员工的坚定信心,往往创新容易走回头路。华源有这几年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积累,今年我们汁划在新上一个总规划20万锭的项目,即将开_T,预计大概两到三年的时候华源进形成20万到30万纱锭,专门做差异化产品的企业,我想我们的发展也可以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做出一点贡献,

陆亚萍:在创新中打造亲民品牌

亚萍集团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从lO块钱的艰苦创业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开始创业,一步步走到今天。亚萍家纺现在已是配套完整的纺织企业,从产品研发、纺织、印染、加工到销售形成一条稳定的产业链。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拥有500多家总商,此外还成功收购即将倒闭的三家百货商场,建立专属终端渠道。通过这些零售渠道,亚萍集团的纺织品、家纺产品、服装等以自有品牌方式进入终端市场,打造了一个亲民品牌。

陈队范:产学研用结合向数控化方向转化

康平纳自成立以来就围绕科技创新这块走科技发展的路子。一是建立毛纺织实验基地,设计研发新产品,同时根据市场开发新型面料。康平纳推出了定位高端市场的休闲面料,在这一领域,康平纳每年开发上千个品质,为国内外高端客户服务。二是在整合技术改造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为提升生产线竞争力不断努力。康平纳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并在2005年进行验收,整个工艺达到了设计的要求。验收之后进行

863项目产业化,跟研究院进行合作,进行产业化。2007年被发改委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纺织重大专项。2009年,康平纳已经实现全无人化的纱线染色生产线投产,现在日产15吨,总共11个人操作,这条生产线应该是全国唯一的。

陈其新:三级开发体系实现产品创新

创新的范围很广,每个企业都在提创新。泰坦对创新的感受特别深,因为没有产品创新就没有泰坦的今天。泰坦从1992年进入纺织行业,不断创造新的产品,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风暴冲击的时候,我们依靠创新产品抵御了风潮。创新对泰坦的意义就是:公司自己使用合理、设计更好的产品、更好的销售产品。泰坦公司创新分三个层次,一个是技术中心为主,我们公司技术中心承担所有市场情报、开发产品和联系等功能,主要是开发产品阶段。第二层次是事业部一级的,提升产品。第三员工跟市场接触之后反映问题,我们进行改进。经过三个层次,对我们产品开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陈建华:不拘一格巧创新

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人才,使得恒力化纤产品投放市场,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在超细纤维赶上了韩国等等国家,同时也为我们纺织企业的高档化纤长丝取得了价廉质优的产品,恒力的超细纤维确实在国内走在前面的。这是因为恒力拥有比较强的研发团队,恒力目前外籍专家有30多位,分别来自德国、日本、奥地利、韩国、台湾地区。这样国Il际化的研发团队,使得我们差别创新、新产品开发上走在了业界的前面。我们觉得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包括正在建设的项目,运用恒力自己的研发队伍、工程队伍进行建设的。恒力从制造企业到纺织企业,现在我们自己有纺机、制造、化纤一个集团企业,恒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尚钢:坚持走纺织特色之路不动摇

首先我一个正式的消息,武汉科技学院已经改名为武汉纺织大学,经过教育部正式的批文,这是纺织界的一个大事。这么多年来,我们坚持走纺织特色之路不动摇,始终做到三个依托。第一依托行业协会支持和指导,我相信一个具有纺织特色的学校一定能够快速发展。第二坚定不移的依托纺织作为学校的特色,这个纺织我们理解的是现代纺织,大的纺织,超越的纺织和交叉的纺织。从天然纤维材料成为的纺织到现在化学纤维所产品的纺织,我们有很多的领域可以为纺织服务。第三个依托,我们始终依托纺织创新人物,在纺织行业和学校发展的领军作用。学校近年来有两个三,第一个三就是我们拿到三项国家科技成果大奖,这次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也只有八项。这是纺织的骄傲,总书记亲自为这项一等奖获奖人员颁奖。同时拿到两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这三项发明已经在在高校发展、科技创新、为行业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个三,我们这

几年拿到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个是绿色纺织材料加工机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个是清洁生产印染废水处理的教育部工程中心,第三个拿到科技部新型纺织材料及其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焕臣:创新迎业绩

岱银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在去年危机之年,我们积极实施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通过创新企业实现逆势增长,我们的感受是通过创新赢得了这样好的业绩。在服装品牌这块,积极打造雷诺品牌。在国内走差异化战略,单量、单裁,休闲服、花色品种等方面做的比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岱银1999年就在斯里兰卡建了第一家服装企业,成品出口到欧盟和美国。去年在美国注册了雷诺自主产权的商标,今年我们将在美国铺开市场。同时在国内,我们也正在和英国一家公司研发市场营销模式,单量、单裁,落实差异化,实施市场创新。岱银的产业链非常长,一直走差异化、国际化和灵活化的战略,积极实施创新,通过创新争取在lO年取得更好的业绩,为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粘伟诚:做后T业时代新材料先锋

鑫华在2009年可以走这么快,一个是内部的创新,一个是外在的创新。内部创新主要有一个是产业链的创新,产业链创新跟设备供应商、原料商不断的深化工业技术的提升。我们开发出的生产线达到了国际水平,幅宽做到三米,结合上下游装备的创新,这是我们鑫华在整个无纺布加工领域可喜的一面。第二人才创新,我们跟天津工业大学合作在2006开始走上产学研,我们发展过程中认为人才可遇不可求,我们就加大具体创新人才的思维观念。人才方面我们培养自己的人才,树立强化产业的理念,让鑫华在2009年达到一个顶峰,预计在2010年有40%的增长。

为行业的未来创新我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协会尽快帮无纺布产业构建一个信息平台,产业用的纺织品太弱了,希望协会加快信息平台的构建。二是建议确认纺织新材料潜力在哪里,能不能让我们看到更明亮的路线;三是行业标准相对落后,能不能构建一些专业的学术研讨会,虽然现在很小,但我们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鑫华也有这样的决心。所以后工业时代,中国的纺织工业能够再上辉煌,在新材料领域做一个先锋。

崔桂生:因为不服输,所以不断创新

同和公司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投巨资800多万提高生产能力的水平?因为创新让同和尝到了甜头。我这个人不服输,中国纺织工业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的产品销售到了世界每个角落,我们的纺织器材也得到了发展。由于纺织产品出口受到阻力,很多的企业很恐慌,要购置国外的罗拉,投资太高。同和公司不服输,积极开发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世界上有的同和公司会有,我们不服输!想金融危机之后面对产能过剩、用工荒,中国纺织业需要什么?是产品质量的提升!中国放业企业需要减少用工、减少成本,同和投巨资,打造一流的罗拉、棉纺细纱机,为我们纺织企业用得好、用得起做出同和公司的贡献。

甄仲明:节能减排就是社会责任

乐祺在十一五期间,投资了近十个亿,两个工程。期间引进德国、瑞士、日本、意大利的设备,产品100%出口,全部服务于世界顶级品牌。印染的国产设备从我的个人角度认为还要加把劲,迎头赶上。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乐祺进行大量技术改造、进行扩能,其实印染行业的优秀企业还是使用的进口设备多,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纺机企业要加快步伐。通过进口设备对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使我们印染企业的节能减排,70%生产的成本来源于能源的消耗,水、电、气、污水治理等等,这块占每一匹布1,5元。所以节能减排对我们印染企业来说,意义更为明显。印染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只要我们从源头清洁生产、管理、控制抓起,对我们的企业不仅是节约,更是效益,也是社会责任。

上一篇:广州家纺展设计“因地制宜” 下一篇:跟着潮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