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时间:2022-10-05 01:49:50

摘 要:创新教育要求初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而在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关键。创新思维的产生不可能由教师讲述产生,学生必须进行历史探究。教师在授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通过史料观察、思考,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体验、辨析、感悟,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认知;行为意向;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51-02

从心理学分析,创新思维是由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部分构成的。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体验;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历史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的探索实践,从“情、知、行” 三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点燃创新思维情感

1.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知识点转移及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就需要激发新的兴趣,把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情境要蕴涵矛盾和疑惑,使学生产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如讲述《明朝君权加强》时,丞相自秦朝设置,古往今来那么多名臣辅佐皇帝取得盖世之功,怎么要废除呢?提供史料“内官传旨,必须复奏,复得旨而后行”,也就是说圣旨要先经过丞相把关,要是封驳,再次下圣旨还得经过丞相同意才能实行。启发学生在原有认知上的思维碰撞,顺理成章地引导其研究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情境的设计与呈现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让历史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善于在常规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索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如讲授《三国鼎立》时,设疑: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引起学生争鸣,然后提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如何建功立业?”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提供史料:“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唯才是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许昌附近屯田”。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其后回到统一的大主题,引导学生对曹操客观评价。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原型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认知

“原型启发”是利用储备在学习者认知机构中的类似事物,促进学习者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认知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经验通过史料观察、类比、迁移,得出新的认知,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航标。

回归现实思考,寻求内在规律。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当历史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例如,讲到“经济危机”时,以超市物价变动为生活背景,欧债危机为原型,引出危机爆发原因的思考,主要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继续启发,如今新兴市场出现的经济危机原因何在,同样表现为这样的矛盾,未来我国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规律。

延伸史观教学,开拓发散思维。史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唯一性,因时代、立场、方法、社会经验的差异而呈现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多种史学观点,以此为思维的模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如讲授《鸦片战争》时,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生讨论后形成三个观点:给中国带来了危害,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开启近代化;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进步,早来比晚来好。前一个是革命史观,中间一个是发展史观、全球史观,后一个必须用唯物史观加以纠正,不能为侵略唱赞歌。不是唯一性的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下,学生探索历史知识,进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指向发展,逐渐形成创新思维的认知。

三、搭建对话平台,构筑创新行为意向

历史教学是各个主体或各种教学因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合理的和共同的作用,在学生体验探究以后,就有可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逻辑或者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思维行为意向。

1.设计有效探究。针对初中生逐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转变特点,以及活泼好动、勇于尝试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现规律,提高能力。实践中笔者设计五分钟历史讲演活动,分小组合作完成,推荐优秀作品展演。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被调动起来,讲演内容和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如相声秦始皇―我想再活五百年;历史剧高冷皇帝乾隆爷拒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利用陶艺课自制历史教具战国钱币;唐朝筒车等;利用美术课制作中国史前人类漫画,二战欧洲战场地图等。学生的历史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发展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发展评价。

创新思维往往带有个人独特的印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有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想法, 让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撰写历史论文,设计历史思维导图, (下转53页)(上接51页)参观博物馆的游记等个性化的发展,展现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成果,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根据问题创设动态的析出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造潜能、陶冶创造素质,如此,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焕发出夺目光彩。

参考文献:

[1] 朱国忠.教师的“假性成长”与问题意识的丢失[J]. 中国教师,2006,(1).

[2] 李其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J]. 基础教育研究, 2005,(10).

[3] 许中华.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琐谈[J]. 教育科学研究,2005,(7).

上一篇:遗嘱要求只归个人的房产可以约定为夫妻共有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