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勤廉指数”测评化解村干监督难

时间:2022-10-05 01:44:54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5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明确提出“8个禁止、41个不准”。《规定》是专门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量身订制”的,填补了对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空白,特别是这部法规可以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现无缝衔接。

小村官,大腐败,是当前困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江苏省太仓市积极探索村级“勤廉指数”测评,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8月23日,江苏省纪委在太仓市召开全省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部署会,全面推广太仓工作经验。

村民“话语权”最大,测评分值权重达60%

2006年,太仓市率先试点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基本思路就是纪委组织村民考村官。

测评的对象是村“两委”(党组织、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测评做法是,从涉及农村勤政廉政工作的200多项内容中梳理出群众最关注、最具代表性的30项指标,每项内容设定具体分值,按照内容的不同确定分值权重,发放调查问卷公开测评,再由专业统计部门对不同身份人员测评成绩进行分类统计,最后采取累加的办法算出各村的综合“勤廉指数”值,从整体上掌握村干部工作的实绩和廉洁从政情况,将勤政与廉政、上级考核与群众评议、主观判断与量化评估有机统一。测评指标分为“勤政指数”和“廉政指数”两部分。参评人员既包括市、镇、街道办工作人员,又包括农村党员和普通村民。在测评过程中,采取等距抽样、统计人员入户调查的方式,向村民开展问卷调查,获取主观数据。其中,村民的“话语权”最大,测评分值权重达60%。也就是说,只要村民不满意,这个村官的指数得分肯定上不去。

为了保障测评数据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太仓市大力推进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四公开”工作,规定专门的民主理财日、村务公开日、民主监督日,实行村情会制度和民主决策日制度,确保群众如实掌握村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财务收支等情况。

测评与“位子”挂钩,村干部考核有了新依据

“勤廉指数”测评仅仅是实现有效监督的手段,把“勤廉指数”测评结果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才是目的。太仓市把“勤廉指数”测评结果,作为对村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不仅与干部“位子”挂钩,而且与“工资袋”挂钩。各镇党委将“勤廉指数”测评结果与各村考核挂钩,纳入年终考核体系,权重达50%。对测评成绩名列前茅的村予以通报表彰和奖励;对本镇测评末位、群众评价差的村书记、村主任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存在问题,督促落实整改。太仓市某村2007年至2010年“勤廉指数”测评结果连年滑坡,由镇排名居中倒退到末位。太仓市纪委监察局根据测评结果,对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展开调查,最终查出了村主要领导的违纪违法问题。江苏省纪委副书记江里程如此概括这项制度的作用:“让勤廉兼优的干部脱颖而出,让慵懒贪腐的官员无地自容。”

7月30日,苏州市纪委在太仓召开全市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现场会,全面推广太仓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苏州各区(市)已全部成立了村级“勤廉指数”测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制定工作意见和方案,部署开展测评工作。

用政绩“讨好”百姓,勤廉测评理顺村级监督体制问题

太仓探索的“勤廉指数”测评工作有效解决了村级监督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去村级监督主要集中在重大决策和村级财务上,以致监督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勤廉指数”测评解决了监督内容单一的问题;二是村民委员会是自治机构,村委会干部不属于行政监察对象,村党组织又远离上级组织。“勤廉指数”测评解决了监督体系不顺的问题。

“勤廉指数”测评开展以来,全市农村共提出1080条整改意见,内容涉及村级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等各方面。过去,村民们说话要看村干部的脸色,现在,村干部想的是用实实在在的政绩“讨好”老百姓。2010年,太仓各村共化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18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50余件。同时,针对测评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各村制定了加快村级经济科学发展的相应措施,村级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今年3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批示:“太仓经验应进一步总结推广”。

上一篇:职教聚集区:贵阳10000亩土地造“航母 下一篇:文化体改指数测评:北京上海广东位居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