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飘香妥甸

时间:2022-10-05 12:41:21

阳光里,豆红色泡沫慢慢上升,透明均匀,泛着金色,单凭眼睛已经能够感受它的香纯,这就是上品将有的特质。“世上无小事”这句话似乎特别适合妥甸酱油的含义,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也可以蕴涵深刻和心血。错过一瓶酱油也许不觉得损失,可错过背后的故事就是很大的损失。妥甸酱油的名声是来之前就听闻的了,但却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学问。目光还是习惯性地盯在一个个耀眼的奖状上国优、部优、省优的头衔,足以证明灿灿硕果可更加诱人的也许是笃实的过程。

妥甸酱油的酿造始于明洪武年间,传说是驻守妥甸的明军副指挥刘登第的妻子最先酿造的。那时候刘妻用黄豆、麦麸、食盐等先捂制豆酱,酿制少量酱油,作自己家的调味品。她捂制豆酱酿制酱油时用的是小龙箐从大山涧里流出的泉水,山泉清澈甘甜可口,水质特好,又用山林中采摘的香草鲜花制作香料使她酿制出来的酱油味美色正醇香浓郁,远远超过了她在老家酿制的最上等酱油。后来酿造的数量有所增加,她就把部分酱油送给军营里的官兵和亲友品尝。备受称赞,名声也渐传渐远,盛誉非常刘妻也赢得了“酱油西施”和“香美人”的爱称。后来,刘氏子孙依托妥甸的山洞泉水,承袭了刘妻酿制酱油的精密配方和传统工艺精工酿制,使妥甸酱油世代相传。

到明末清初时,妥甸酱油进入集市交易。咸丰年间至民国初期,妥甸酿造酱油的作坊就有10户以上,每年的产量3000多斤每户每年产一两百到五六百斤不等其中以刘家后裔居首。之后,酱油酿造技艺先后传到云龙镇、格拉两地,妥甸的牛、陈、黄等几家也迁到云龙酿造销售酱油。妥甸酱油在云龙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江西来到云龙安家的王芝莲学到了妥甸酱油的酿造技艺。1927年,其子王凤鸣带着一批茯苓和两坛精心酿制的生抽酱油到香港出售,酱油受到香港人的青睐,销售一空。回到云龙后,为提高酿造技艺,王凤呜送其子王文俊到云南农学院学习。学成归来的王文俊、经过多次研究试验,改良了发酵工艺,把酱天然捂制改为人工配菌制曲,并用明火浓缩成酱油,这样突破了酱油酿造的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投料生产。还首次从2000公斤酱油生产过程中成功回收了40公斤酱油香液为,酱油的多领域的用途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这些,让我好奇也敬佩。

建国初期,妥甸民间仅存解、陆、李三家酿制小锅酱油,云龙则只有王家坚持经营。酱油生产依然还只 是作为家庭副业从前,冬天投料,天然制曲的方式还在进行发酵期18个月周期长、产量很低。1956年,双柏县公私合营的酱菜厂、粮食加工厂(云龙食品厂前身)成立,内设酱油车间,酱油生产有所发展规模、产量都稳步上升。1957年县财政拨款扩建了酱油车间,新建发酵池8个,浓缩锅灶一座1958年酱油产量发展到70吨。1959年,云龙食品厂迂至妥甸,建立妥甸酱油厂,民间传统的小锅酱油逐步停止生产。1961年,妥甸酱油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葡萄泉”牌商标这成为双柏第一个注册商标。

如今,妥甸酱油厂就在县城东面的半山上,青山绿水的,那里可以看到镇的全景。我刚进大门,一股酱油的幽香已经随风而至。酱油厂并不算大,实验室、发酵、封装等5个车间有着合理的布局。透明屋顶的发酵车间是新建的,宽敞明亮,刚成熟的一个酱池里,几个工人正迅速的取出运送酱香漫溢。

妥甸酱油厂是全国唯一一家采用传统工艺酿造酱油的厂家。这里每一个环节都依然严密,遵循着多年的传统工艺。这在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按术发展赛道上,似乎很少见了。可它却用实力和深厚的底蕴诠释着“质量”的生命力。

优良的品质成为最有效的广告,各种国家级部级、省级的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1979年经中商部及云南食品检测中心多次抽样检测,妥甸酱油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标准,连续三次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并授予“著名商标”,颁发了“免检证书”。1995年妥甸酱油系列产品获得第二届中国科技博览会金奖,1996年,获得中国消费者信得过金榜畅销产品称号;2000年获国家第九届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首届国家质检总局“免检产品”称号。但酱油厂并没有在漫声的喝彩中迷失方向始终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继续着妥甸酱油数百年的传统精髓,并逐步在改革的大潮中摸索发展。在近20年的时间里,酱油厂在扩建厂房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研究与改进,采取新人工配菌发酵方法,提升产量,并采取新的提炼浓缩方法,节约能源,减少了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并使酱油的营养含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体制改革后,1999年,酱油厂投资580万进行5000吨技改扩建投入使用后酱油产量大幅提高。

酱油厂趁着发展之机在全省16个州市设立了专营点,“葡萄泉”的系列生抽、老抽和白酱油也逐步远销国内的其他地区受到更多消费者的肯定和欢迎。其中,老抽酱油可与日本宫廷最上御用“万字牌”酱油媲美。听厂里的人说,一次一个日本朋友吃过亲戚带去的妥甸酱油后还专程来到厂里考察参观。营销网点和产品辐射面的不断扩大为妥甸酱油厂进步发展面对市场的挑战积蓄了力量。所有人似乎都信心百倍。

如果说酱油厂是妥甸酱油的延伸,那么民间自家的酱油作坊就是一种钟情与传承。而且谁也不能忽视这种传承的力量。

一个冬日的午后我来到了王淑华的龙华酱油厂。一进门,所有的设备都整齐有序不大的厂房却也精致后来知道这都是王淑华自己制作的。祖上传下来的技艺她一件没丢,并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发扬传承着。44岁的王淑华是酿造大师王文俊先生的小女儿,自小在父亲身边学习得到真传,四五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在家酿造酱油。2000年瞅准了机会她贷款建起了自己的小厂,开始了她的酱油生涯。认真记录的配方和父亲积累的心血给她巨大的动力从取材制曲、配比、发酵、浓缩到质量把关、财务、包装设计、市场营销都是她一手完成的。而今,她的小厂生意红火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私营企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她自己研究的技术节省了成本为第二期的扩建作了铺垫。

调味也可以调出品味,那是妥甸酱油的精髓。对酱油发展怀有满腔赤诚的人们在用他们的双手为我们撰写一个新的酱油传奇而我们也很乐意看到真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妥甸酱油能香飘万里。

上一篇:陀螺王子木田光 下一篇:云南省加大海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