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登记的光船承租人可以成为船舶碰撞责任主体

时间:2022-08-07 05:23:43

未经登记的光船承租人可以成为船舶碰撞责任主体

提要:光船承租人承担与船舶营运有关的侵权责任不以光船租赁登记为条件,只要符合侵权构成要件,未经登记的光船承租人可以承担船舶碰撞侵权责任。

根据《船舶登记条例》第六条,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应是与光船租赁权的设定、转移和消灭有关的权利,只有在第三人主张的权利与光租权的设定、转移和消灭相关时才产生对抗效力问题。《船舶碰撞规定》第四条规定,“船舶碰撞产生的赔偿责任由船舶所有人承担,碰撞船舶在光船租赁期间并经依法登记的,由光船承租人承担”,意在明确光船租赁期间船舶所有人不承担责任的例外情况,并非限制未经登记的光船承租人成为船舶碰撞责任的主体。

〖案情〗

原告:香港畅鑫船务有限公司

被告:八马汽船株式会社

2006年12月16日,涉案船舶“Cape May”轮与“畅达217”轮在长江口定线制“B”警戒区内水域发生碰撞,“畅达217”轮右舷船头撞上“Cape May”轮左舷船尾。经查明,碰撞前两船形成交叉相遇局面,“Cape May”轮于2050时左右发现“畅达217”轮在其左舷行驶,后者于2057时发现前者在其右舷行驶。两轮遂采取避让,“Cape May”轮连续向右改变航向以避让,“畅达217”轮于2103时采取左满舵避让。碰撞发生后,“畅达217”轮靠泊吴淞锚地接受调查,并于12月21日离开去广州进行修理。“畅达轮217”轮因碰撞产生的修理费76302美元,靠泊费33410元,船期损失55000美元,海事调查费500美元,以及燃油损失10000美元。

在碰撞事故发生时,“畅达轮217”轮船舶所有人是华隆公司,“Cape May”轮的所有人是日本邮船,原、被告分别是上述船舶的光船承租人,并实际负责管理和运营船舶。其中,被告与日本邮船的光船租赁合同未在船舶登记机关进行登记,但被告确认其应承担光船承租人的权利义务。另外,就涉案船舶碰撞事故,被告也对“畅达217”轮的船舶所有人和原告提讼,要求承担赔偿责任。

原告诉称:被告的“Cape May”轮违反《1972避碰规则》和事故发生地有关航行规则,应承担80%的碰撞责任,故请求判令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

被告辩称:原告的“畅达217”轮应就涉案事故承担主要碰撞责任。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畅达217”轮t望疏忽、采取避让措施错误、未能履行让路义务是导致本次碰撞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承担70%的责任;“Cape May”轮因t望疏忽,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是导致本次碰撞事故的次要原因,应承担30%的责任。故被告应对涉案船舶事故造成原告的损失承担30%的赔偿责任,判令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42540.60美元和人民币10023元,对原告其他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原、被告双方均未上诉。

〖评析〗

本案事实并不复杂,依照过失程度来判令原被告双方承担碰撞责任的比例也比较清楚,双方也未把责任承担主体作为争议焦点,但有观点认为在现行法律制度下船舶碰撞责任主体为船舶所有人和经过登记的光船承租人,而本案中被告是未经登记的光船承租人,法院判令其承担碰撞责任似乎与现行法律“相悖”,而我们认为,将未经登记的光船承租人作为船舶碰撞的责任主体有法理、法律和现实依据。

一、从应然性角度的分析

从应然性角度,未经登记的光船承租人能够作为船舶碰撞责任主体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承担船舶碰撞责任的依据,即船舶碰撞责任主体的判定是基于何种标准;二是光船租赁登记的法律效力,即登记产生的法律效力与船舶碰撞责任承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一)承担船舶碰撞责任的依据

船舶碰撞是典型的海上侵权行为,判断碰撞责任的承担主体首先应当符合侵权法原理和规则。一般认为,现代侵权法有两种责任形态:一是直接责任,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二是替代责任,责任人为行为人的责任负责。船舶碰撞可能是因驾驶船舶过失引起,如t望疏忽或避险措施不当等,也可能是由于管理船舶过失造成,如船舶不适航等,因本案属于前一种情况,故本文仅就驾驶船舶过失展开讨论。驾驶船舶过失其实就是船员过失,即船长或船员驾驶或者操纵船舶过失。但船员驾驶或操纵船舶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不论法学理论还是航运实践,均不认为船员为责任承担方,驾驶船舶过失的法律后果应当由雇主承担,因此,船舶碰撞责任是建立在雇佣关系基础上的替代责任形态,替代责任理论是判断船舶碰撞责任主体的理论依据。

追究替代责任是基于责任人对行为人的控制和管理以及行为人为责任人带来利益。作为行为主体,船员是代表雇主驾驶和管理船舶,均以雇主名义对外发生法律关系,且以实现雇主的利益为目的,根据权利义务一致原则,责任应归因于雇主。根据航运实践,船舶雇主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包括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融资承租人等。在光船租赁情况下,尽管船舶所有权人对船舶具有所有权,但光船承租人享有占有、使用和基于船舶经营的收益等权利。光船承租人为其自身的利益而雇佣船员,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关系对船员进行指挥、监督和管理,从而达到实际控制和经营管理船舶的目的。因此,基于光船承租人实际控制并管理船舶,且以此获得收益,光船承租人可以且应当成为船舶碰撞的责任主体,只要构成侵权要件,就应当承担船舶碰撞赔偿责任。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损害事实,二是过错,三是因果关系。本案中,“Cape May”轮与“畅达217”轮在长江口发生碰撞,“畅达217”轮因碰撞产生船舶修理费等损失即为损害事实;“畅达217”轮t望疏忽、采取避让措施错误、未能履行让路义务,“Cape May”轮因t望疏忽,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法院对造成碰撞事故主次原因的判断即是对行为人过错的认定,尽管行为人系船员,但该行为属于职务行为,由受雇人承担,因此行为人过错直接归因于涉案船舶的光船承租人;在因果关系方面,法院认定了“畅达217”轮的行为是造成船舶碰撞的主要原因,“Cape May”轮的行为是船舶碰撞的次要原因。本案中,被告行为完全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因此,应当对船舶碰撞承担法律责任。

(二)光船租赁登记的效力

从侵权理论角度,光船承租人能够成为船舶碰撞责任的主体是因为其对船舶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所承担的雇主责任,但实践中常常把光船租赁合同是否经过登记作为光船承租人能否成为碰撞责任主体的条件,这实际上是对光船租赁登记效力的误读。我国民法通说认为租赁权作为一种债权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物权效力,即“租赁权的物权化”,最典型如“买卖不破租赁”。物权效力就是建立在以物本身为基础上的权利内容,属于对世权,具有绝对性。登记是一种物权公示方式,我国光船租赁登记采用的是“登记对抗主义”,即光船租赁要产生对抗第三人的物权效力必须经过登记,未经登记的不能对抗第三人。《船舶登记条例》第六条规定,船舶抵押权、光船租赁权的设定、转移和消灭,应当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从文意看,该条规范的要件是“光船租赁权未进行登记”以及“第三人拥有权利”,法律后果是“光船租赁权不能对抗第三人的权利”。从内容看,本条对第三人权利请求的范围是有限制的,第三人主张的权利请求必须是与光船租赁权的设定、转移和消灭相关时才产生对抗效力的问题。如果第三人的权利请求与光船租赁权的交易并无关系,则第三人并不会因光船租赁权的登记与否而受到损害,这种情况下光船租赁权的登记与否对第三人的权利实现并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光船承租人在经营、使用所光租的船舶过程中对第三人产生的债(包括合同之债和侵权之债),无论光船租赁是否经过登记,均不影响光船承租人的责任承担。“Cape May”轮的光船承租人尽管没有经过登记,但是其与船舶所有人日本邮船签订的光船租赁合同合法有效,被告也承认其享有光船租赁人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被告作为光船承租人的身份应当得到认可。涉案船舶碰撞属于侵权之债,没有经过登记并不对原告产生对抗效力,应当对原告承担侵权责任。

上一篇:数字见证石林50年沧桑巨变 下一篇:人神共栖之地――元江县那S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