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研究及对策思考

时间:2022-10-05 12:26:35

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研究及对策思考

【摘 要】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素养。本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IRI)对浙江某高校47名在职辅导员施测,结果发现,(1)被试的共情能力普遍比较高(M=92.14,SD=6.25);(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被试的性别和总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p=0.039),和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相关(p=0.006)。被试的工作年限与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p=0.028)。被试的年龄和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p=0.022)。被试的学科背景和共情关注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p=0.00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

共情(empathy)一词,最早是以美学概念提出的,随后由铁钦纳(Titchener)将之引人心理学。它是指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近年来,教师共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共情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哲学思考开始转向实证研究。辅导员作为特殊的教师序列,对学生的教育与专业教师相比有所区别,更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在学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各项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辅导员自身的共情能力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共情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技巧, 更应内化为辅导员为人育人的一部分,内化为辅导员的一种人格素养,贯穿于管理、交流,乃至其全部日常教育生活中。因而,辅导员共情能力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在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为高校开展辅导员专业能力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运用戎幸、孙炳海等人(2010年)修订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以下简称C-IRI),对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进行研究,为国内的辅导员共情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被试。对浙江省某本科院校47名辅导员施测,其中男性25名,女性22名。被试的平均年龄(M=29.47,SD=3.11)。

(2)工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量表(C-IRI),共28个题项,其中3、4、7、12、13、14、15、18、19题为反向计分题,分数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高。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该量表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分别是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PT)、幻想(fantasy,FS)、共情关注(empathic concern,EC)、个体忧伤(personal distress,PD)。观点采择分量表测量个体自发的采纳他人观点的倾向。幻想分量表测量个体对虚构人物的感同身受的反应。共情关注分量表测量个体对处于不幸中的人的同情和关注的反应倾向,是对“他人取向”的情感反应的测量。个体忧伤分量表测量个体在看到他人遭到不幸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是对“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的测量。

(3)施测过程。通过网络联系的方式,和被试进行交流,获得本人知情同意情况下,将指导语和量表发送给被试。要求被试选择相对空闲的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填写,同时,由于研究者和被试为同事关系,为了避免出现社会赞许效应,特意告知被试填写的问卷不涉及任何评价,请被试按照自己的客观情况进行填写。

(4)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结果显示,47名辅导员被试的观点采择分量表得分为26.68±2.74分,幻想分量表得分为18.91±4.24分,共情关注分量表得分为26.70±2.87分,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为19.85±3.47分。被试的总分为92.14±6.25分。

(2) 相关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被试的性别和总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02,p=0.039),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共情能力总分显著高于男性被试。

被试的性别和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96,p=0.006)。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个体忧伤显著高于男性被试。

被试的学科背景和共情关注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400,p=0.005)。硕士期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共情关注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辅导员。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被试的年龄和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34,p=0.022)。被试的工作年限与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21,p=0.028)。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对策思考

根据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相对比较高,但是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而且也存在了个体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各高校在进行辅导员工作分工时,可尽量考虑让女性辅导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研究,得出性别和共情能力总分相关,和个体忧伤分量表的得分相关,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总分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女性辅导员的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也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由此可见,女性辅导员在看到他人遭到不幸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等情感反应比男性更强,共情能力也表现得更强,因此,在实际工作分工时,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可以将需要频繁表达共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配给女性辅导员来负责。

第二,加强大龄或工作年限较长的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培训。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和年龄和幻想分量表得分有显著相关,年限越长或年龄越大,得分越低。可见,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所描述的人物或者事件的感同身受的反应能力会降低,这很可能会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的共情。因而,应不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共情能力培训,避免由于职业倦怠或者共情疲劳而造成的共情能力降低现象。

第三,高校进行辅导员选拔时,可优先考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应聘人员,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优秀的应聘人员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硕士期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共情关注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辅导员。由此可见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加强辅导员共情关注水平可能有效。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在录用辅导员时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应聘人员。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也应注重在辅导员岗前培训过程中加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这将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共情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四,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还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由描述统计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幻想分量表和个体忧伤分量表上得分还有提升的空间,因而,在组织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可以强化辅导员对个体共情时“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唐兴,张松林.论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

[2]陈权,张宁.论共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3]戎幸,孙炳海,黄小忠等.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0(18)

上一篇:小学生英语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