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撑拱雕刻研究

时间:2022-10-05 10:03:49

浙西撑拱雕刻研究

一、霞山牛腿雕刻艺术形成的历史成因

浙江衢州,历史上是个“重教兴文”之地,根据《衢州市志》记载,整个宋代期间,科考中进士一千余人,冠浙江各地,故历来大儒辈出,达官显宦比比。其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南宋高宗南下后,孔子大宗48代嫡长孙孔端友携家人伴驾,赐衢州府第而成为南宗圣地,经数百年,孔家兴办书院在江南诸省传播儒学;衍圣公孔洙让爵后南宗开始走向社会,让爵后的衰落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平等的学术氛围,孔家南迁使儒学大转身,成为“由经世而为致用”使“南孔儒学”得以萌发、生成。“南孔儒学”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经营,北方孔子儒学中“见利思义”被南孔儒学发展为“义利并重”,“义中取利”不仅是商人对顾客的承诺,也是商人与商人之间交往的守则。大量读书人进入商界,与传统商业结合,增强了商界实力,提升了商界形象,直接促进了商帮的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其中龙游商帮的地点就是如今的衢州地区,衢州成为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商贾云集,这些官、商、儒一旦腰缠万贯便不惜巨资,竭其所能在故里大兴土木以显赫门庭,光宗耀祖,于是一幢幢藻饰豪华,气势恢宏的宅第、祠堂等建筑在三衢大地落成,其中最能体现这些建筑灵气和精华所在的便是民居建筑中的“撑拱艺术”即俗称牛腿。

此外,衢州传承吴越文化之精神,各村镇曾以姓氏为纽带族群而居,在衢州的古村镇中的传统民居,傍山依水,黑瓦白墙,空灵俊秀,他们以徽派建筑为特征,饰以素雅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洋溢着诗情一般的神奇韵律,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各方文人雅士的目光,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窗口。

地处浙西开化县马金镇的霞山村,至今仍保存着361幢“明清古建筑群”,其牛腿风格各异,品类繁多,集雄浑、大气、灵动、铺华于一体而成为霞山古民居建筑文化最为精彩的部分。霞山古民居建筑装饰,充分反映了当地民间艺人根据世俗情感和传统观念来确定木雕的内容和形式,其丰富的人文思想贯穿始终。有人说:“牛腿”是江南传统民居中一双亮丽的眼睛!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牛腿,是古玩市场上的俗称,在传统建筑中称雀替,北方地区叫“马腿”,其学名叫“撑拱”、“斜撑”、“托座”,是明清古建筑中的檐柱上方外伸的斜木杆,上加横木,以支撑挑檐的檩。牛腿的作用有二个,一是加大屋顶的出檐,达到遮风避雨的目的;二是将上方的重力通过牛腿传到檐柱上,使建筑稳定牢固。

牛腿在明代初期是由木工制作的,上面没有雕饰,其形状就像壶瓶的嘴。至明代中期,开始出现装饰性的阴刻曲线,继而慢慢出现卷草纹。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浮雕、深浮雕、半圆雕等工艺,形状也趋向多样化,这在霞山的众多明代建筑中能够清楚地发现其演化的历程,从建于明代正德(1445)年的爱敬堂牛腿(图1)中可见一斑。

后来,牛腿成为最能发挥雕工技艺的地方,花工越来越多,水准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至清代中后期,牛腿的雕刻达到鼎盛,艺人们往往熟练地交错运用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技法将其雕刻得灿烂如锦绣,在霞山有甚者一只牛腿得花上数十工、上百工,不仅形象雕刻得精美绝伦,真可谓美仑美奂、鬼斧神工,从而使霞山牛腿成了浙西古民居木雕艺术文化长廊中的一朵灿烂的艺术奇葩!霞山明清牛腿木雕作品,既有工艺粗犷大气的永锡堂牛腿,又有细致缜密的郑松如故居龙凤牛腿。

两者雕刻内容均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走兽题材为主题,与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一脉相承。雕刻技法主要有圆雕、透雕、双面雕、镂雕、落地雕、阴阳雕等,其作品把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戏曲人物等在建筑构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华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洋洋大观的雕件之中,霞山的祠堂与民居牛腿构件尤为醒目,别具一格,极具艺术观赏性。限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仅以霞山最具代表性的牛腿作一比较分析。

二、霞山牛腿雕刻艺术的历史风貌

(一)缜密细致的郑宅牛腿

中国历朝历代对建筑规格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统一结构,对于建筑房屋的彩绘颜色,也有严格的限制,如宋代有“凡庶人家,不得施五色文彩为饰”,明代也有“庶民居舍,不许饰彩色”的规定。“牛腿”的艺术风格同样经历了多次演变。明代崇尚线条流畅简练、风格粗犷的纹饰。清中期变得繁琐,精雕细凿,流行密不透风的建筑风尚。到民国时,又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提倡透视写实、比例合理等美术理念,“牛腿”也出现“西化”。这在郑宅的牛腿雕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郑宅大部分建于民国年间,其牛腿虽个头不大,但精工细作,如书斋的3副牛腿,因其用材上乘、雕刻精湛、具有写实主义风格而著称。

它们分别是“鲤鱼跳龙门(”图2)“、朱雀祥瑞”、“松鹤延寿”、“梅兰竹菊”等。这组作品色呈青灰,分别以一丸沉重木雕刻而成,长约60厘米,宽约35厘米,厚约12厘米。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鲤鱼跳龙门》,龙身缠有梅花枝和云纹,鳞片装饰规整,身体婉转自如,有一条鲤鱼被龙的前爪牢牢地抓住尾巴,鲤鱼似乎在奋力挣扎,圆目斜视、张嘴欲脱,而龙则呲牙咧嘴似乎还得意洋洋,形态生动逼真。

在众多“鲤鱼跳龙门”的题材中,鲤鱼被龙爪抓住的情景还是不多见的。

作者刀法老练,匠心独运,传神地刻划了腾龙的神态。在天井北侧靠墙部位雕刻的“朱雀献瑞”,所雕朱雀身体正面朝着观众,单腿着地,尾羽贴地,头部回转,颈部用力弯转,形象自然,构图饱满。与南侧墙角“松鹤延寿”遥遥相对。龙和朱雀为皇宫饰物,在民居建筑中极为少见,加上郑宅的建筑木结构都用材上乘、不施油漆,百十年来在风雨的冲刷下发出诡异的光芒。

郑宅的后厅牛腿“喜上梅梢”(图3),线质优美,体态生动,凸显绘画性特征。其他如“独占鳌头”、“富贵牡丹”等作品不胜枚举。由于郑宅的“牛腿”大部分建成于民国时期,故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提倡透视写实、比例合理等美术理念则一目了然。

最值得褒扬的是别院中一对着唐装的仕女牛腿,“三仕女”(图4)所示,在古时,妇人不得登大雅之堂,可郑宅竟然有此牛腿,其观念的开放程度,令当世的人们无不称奇!这在整个浙西地区的古民居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郑宅的人物牛腿整体雕工纯厚,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画面构思巧妙,典雅含蓄,耐人寻味,是“牛腿”木雕中的上品,欣赏价值极高。“三顾茅庐”(图5)所刻的刘、关、张三人在门口焦急等待,诸葛孔明先生则于茅庐内伏案闭目,整幅图将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态,表现得一览无余;另一幅“文王拜相”(图6),姜子牙置于文王前下方,左手拉鱼线,右手拿一书本,头戴草帽,目光向前,文王及下属慈眉善目,毕恭毕敬立于后面,其态度之虔诚,为笔者所感动。好一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从美学上看郑宅的牛腿雕刻艺术,它充分显示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景,它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的具体物化,其传统特征的包容性、自然的人格化,展现了崇尚“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念。中国老庄哲学追求浑朴自然的境界,向往丰富又平淡的效果,长期以来,以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禅境”表现,讲求意境幽深、接见天趣的美学追求,不断萦绕在中国人心间。为突出重要部分,往往出现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一间屋子伸出一至两个人头,然主次分明,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西方古典绘画是根据科学法则的焦点透视原理作画,中国人却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去看世界,而是从“道”的观点去理解宇宙万物,故画家作画时可神游千里,完全融入客体,根本无视空间概念,也无所谓透视,而根据主观意愿,将涉及到的景物、地点一一铺开,其视域便是整体。故表现在郑宅上的雕刻造型也完全服从于绘画法则,利用绘画的点、线、面三大要素着力于外形的宽广,讲求一定的程式和理想性。一方面从传统绘画上吸收营养,另一方面取法绘画中线描,即利用线去表现木雕的结构和透视变化,把白描运用到牛腿上,刚柔相济,表现出不同的质感,结构和透视,从而将绘画的线与雕刻的形式有机结合。作品构图紧凑,主题分明,物象造型多变,讲究立体效果,追求自然、形象耐人寻味,充分显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二)大气朴茂的永锡堂牛腿

南宋绍兴甲子年(1144年)间,霞山族人分四房各建祠堂,有裕昆堂、永锡堂、永敬堂、永言堂。民国四年(1915年)永锡堂原址重修。永锡堂是霞山郑氏二房支祠,第二进大厅,两只近一米五高的牛腿(图7)威风凛凛,大气磅礴。牛腿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武将形象,身着盔甲,背插令旗,双剑合璧,高冠长须,眉宇间透着威严与神圣,胯骑在一雄狮身上,狮子呲牙咧嘴,双腿抱球,目光圆瞪,其身子左侧有一小狮滚绣球,侧身倒挂。在武将的背后,藏有露出半身的小狮子,单脚搭在母狮的尾部,憨态可掬,巧夺天工。牛腿整体布局气势轩昂,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构思巧妙,匠心独具,采用了圆雕、透雕、镂雕等手法,堪称霞山牛腿雕刻艺术的绝品。

明清时期,因自然人文环境的不同,已经形成了东阳雕和徽州雕等具体流派,徽州木雕和东阳雕走向区域化。各地区的木雕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在创作中充分融合,雕刻广泛推广,雕刻技法日益丰富。清朝晚期,出现了“画工体”和“雕花体”,前者从绘画中吸收养料,后者比较侧重雕刻的传统技艺,混雕、漏雕、线雕、圆雕等多种技艺形式出现,有时,各种刻法并存,造成多层雕的现象,大大加强了木雕的表现力度。永锡堂的狮子就吸收了“画工体”和“雕花体”之长,将内容和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铺华显贵的汪氏宗祠牛腿

始建于元朝至元庚辰年(1280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至民国六年(1917)完成的汪氏宗祠主门牛腿(图8),高近1米,宽0.8米,厚0.2米,以镂空雕、深雕、及高浮雕等技法,为仰视立体型“散点透视”法,独立式结构,左右各刻有文官、武将9名,武将在前,手执刀剑,勇猛威武;文官在后,手持奏板,儒雅贤德。各个形态逼真、表情自然,服饰雕琢华丽、细致。牛腿上方有“双凤飞舞”,并有“日”、“月”二字,斗拱斜插,化为“二龙戏珠”,暗喻汪氏子孙后代“文武双全”、“龙凤呈祥”、“日月同辉”。只可惜浩劫,大部分雕像面部被铲,但形态依稀可辨,其铺华瑰丽的艺术风貌丝毫未减。

汪氏宗祠牛腿具有写意性与写实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它包含一定的写实因素,既符合自然形象的真实感,又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从艺术的意象上达到了真实。意象的表现不是按自然物象的结构、比例,而是依从主观知觉和经验体悟,即打破了比例透视的关系,通过某种“错误”的构图,正确地再现了物体,呈现出较具原始意味的装饰效果,反映在民间工艺上的装饰性,是其美化艺术表现对象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共同特点之一。

戏台额枋主牛腿(图 9),表现的是战马奔腾的战争场面,作者根据牛腿的造型特点,以多层雕手法、以满构图形式,大胆地对物象进行取舍,围绕主题需要,将血腥的战争场面,优美地演绎在牛腿之上。以简化和夸张虚构的手法,以达到“意、理、妙、趣”的艺术境界。

人物题材是汪氏宗祠“牛腿”的精华部分,其表现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各具风采。整幢建筑遍雕戏曲人物,除此之外,以民间常见的“独占鳌头”、“八仙过海”、“魁星点斗”、“李杜诗仙”等为内容的牛腿雕刻也在祠堂里尽显华章、各领。中堂“槐里堂”前面临天井的两根柱子上曾经有一对硕大的牛腿,据当地村民说每只牛腿重达数百斤。牛腿分三层,镂空雕花,底座为威武神骏的张嘴狮子,脚捧镂空绣球,狮爪劲厉,雄风霸气。上层是花卉图案及戏曲人物。中层也是花卉图案及戏曲人物,与戏台横梁上所刻的戏剧故事遥相呼应。这对牛腿雕刻近年被盗贼窃取,无形之间建筑物的大气与伟岸逊色不少。

(四)气势宏伟的老街四合院民居牛腿

四合院是老街中心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民居,分两进,外进为门厅,后进为中堂,中间有中门隔开,两进各有一天井,外进天井较小,内进天井较大,堂前牛腿雕刻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鲤鱼跳龙门”(图10)和“凤竹交辉”牛腿(图11)是堂前正中最精彩的一对,即表达“龙凤呈祥”之意,通体采用圆雕和镂空雕技法。“鲤鱼跳龙门”牛腿中刻划的一条苍龙脚踩龙珠,从天而降,见首不见尾,其口吐飞瀑,一泻千里,两条鲤鱼奋力向龙嘴跳跃,欲成仙得道。

苍龙所至,似风起云涌、飞沙走石,引得柳枝左右摇弋、震耳欲聋、气势恢弘。“凤竹交辉”牛腿中刻划一对凤凰在竹林间穿梭、停留,窃窃私语。牛腿主置还刻有三层翘檐凉亭,竹叶相衬,瓦砾历历在目,刻法精微,于细节中见功力;于幽静处透出画面的美感。

四合院民居内还刻有常见的走兽类牛腿,以梅花鹿、大象、马等牛腿为代表,以其谐音来体现寓意,如大象表示“万象更新”、“吉祥如意”“、气象万千”之意;梅花鹿象征长寿“,鹿”又与“禄”谐音,寓意高官俸禄,代表着财与福;而马谐译为“马到成功”之意等。

三、霞山牛腿雕刻艺术的美学价值

综观霞山牛腿艺术,雕工精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不胜枚举,霞山的牛腿艺术风格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其中,明代崇尚线条流畅简练、风格粗犷的纹饰,典型的有爱敬堂牛腿。至清中期变得繁琐,精雕细凿,流行密不透风的建筑风尚,如本文所述四合院牛腿。到民国时,又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提倡透视写实、比例合理等美学理念,牛腿也出现“西化”,如郑松如故居牛腿。当然,“牛腿”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也有高、中、低三个层面,但由于霞山自古经商、读书、出仕的名流较多,普通民宅中的牛腿在体量、工艺水准等方面都毫不逊色,其艺术表现极具感染力。

另外,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世俗情感的影响,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具体事项而表达出来的民情习俗、道德伦理、艺术观念和情感心态等精神内涵,在一般的商贾、暴富者的府邸中,其木雕表现较为直白,用意开门见山,一目了然。而进士、秀才、儒商等的府第,其雕刻文化品位高,画面构思巧妙,典雅含蓄,耐人寻味。它表现出来集体无意识的美学标准贯穿在其中,由它构成表层的精神实在才是其深层次的内容。在以主观意象性为主体特征的雕刻背景后面,其山川风物、人文历史、风俗信仰和生存环境等外在形式起着内在的规定作用。人类内心世界林林总总的认识、经验外化的意象符号都见诸于木雕艺术形式因素之中。

选择以民间木雕的艺术形式阐释自己的文化思想,这是霞山人解读世界的特有方式,同时,也丰富了浙西深厚的底蕴文化,随着历史的推延,霞山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终将以它淳朴、鲜活的特征,以其自身的存在适应并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民间艺术中那乞求幸福、和谐的良好夙愿,以及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想需求创造出的牛腿木雕的内容与形式,将不断丰富中国木雕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制约和引导着人们去追求“真”、“善”、“美”。

上一篇:新疆美术阐释模式重建 下一篇:彩墨画创作构思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