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列举”例题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时间:2022-10-05 09:40:28

“一一列举”例题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的解题策略,“一一列举”策略就是其中之一。在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涉及“一一列举”策略的例题共设有3个:例1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到“一一列举”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例2主要是突出在“一一列举”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例3则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一一列举”。教材编排的意图在于通过以上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例题教学,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与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然而,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却遇到了两个困惑。

【困惑一】在教学例2时,笔者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情景:

学生在审题思考后,很快就有了以下的讨论。

生1:如果只订阅1本,有3种不同的订法;如果订阅2本,有3种不同的订法;如果订阅3本,只有1种不同的订法。所以一共有7种不同的订法。

生2:我不赞同他的观点。如果只订阅1本,有3种不同的订法;如果订阅2本,有6种不同的订法;如果订阅3本,有10种不同的订法。一共有19种不同的订法。

师:想不到有这么多的订阅方法。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2:我列了一张表格(如图1),我认为题目中没有条件限制,也就是说同样的一种。刊物是可以重复订阅的,所以我的订阅方法比他们的多!

生3:我不同意!我昨天预习了数学书,书中的答案是7种方法,不包括重复的,因为同样的刊物重复订阅是一种浪费!(如图2)

从只订阅1本想起。如果只订阅1本,有3种不同的方法;如果订阅2本,也有3种不同的方法;如果订阅3本,只有1种方法:一共有7种不同的方法。

(这时不少学生打开课本,纷纷表示赞同。)

生2:这是一种浪费吗?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订阅了《××数学报》,一共有34份,这难道也是一种浪费吗?

(学生争论起来)

……

反思:同一种刊物到底能不能重复订阅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五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中指出,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虽然它们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分类标准还是一样的,那就是按照订阅刊物的本数来进行分类:“只订阅1本,……;订阅2本,……;订阅3本,……”。也就是说教材在解答例题时,排除了同一种刊物重复订阅的情况,可是这种排除合理吗?要知道在生活中同一种刊物被重复订阅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比如说课堂上生2所说的“学生在订报纸时就有重复订阅的现象”。

再来看看例2后面安排的一道关于打靶的练习(教材P64“练一练”):

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题目中要求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里就包括了同时投中10环的、同时投中8环的和同时投中6环的,也就是说某一环被重复投中的情况也要被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可教材中的例2又“含蓄”地指出同一种刊物不重复订阅。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订阅报刊”、“打靶计分”可以重复计算,而在教材中却就要区别对待呢?毫无疑问,这些人为的、不合理的因素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处理:针对以上的情况,在教学例2时,可以将例题的答案补充完整,即考虑同一种刊物重复订阅的情况。但是作为初始课,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列举出所有的订阅方法(共19种),对于刚刚接触新知的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偏大了。因此,我们不妨从现实的学情出发,调整一下题目的编排次序,即将例2与例2后的“练一练”进行对调,从浅到深、从易到难,这样的编排学生更易接受。此外,还有一种更好的处理方法,那就是在例2的题目加上一些限制性的语句,比如说“同一种刊物不重复订阅”,这样就使得题目的叙述更加严密,目标更加明确,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困惑二】在教学例3时,有这样的问题情景:

例3 旅游团有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经过一番讨论与交流之后,学生采用文字、表格的方式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一共有4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师:在这题中,我们是怎样“一一列举”的?

生1:我们从1个3人间想起,或者从1个2人间想起,然后有序地、不重复地来进行列举。

生2:老师,我认为从0个3人间想起,或者从0个2人间想起比较好!

师:为什么?

生2:如果旅游团的人数不是23,而是32呢,这时不是可以安排16个2人间了吗?

生3:可是原来题目中的“23”,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3的倍数,所以就不需要从“0”想起,自然也就不要写出来了,要知道数学课本里就是从“1”开始想起的啊!

(学生打开教材第65页,果然看到了“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如果只从1个2人间想起”这样的文字。)

生2:虽然书中是这样写的,但我还是认为从0开始想起更加科学、合理!

(学生争论起来)

……

反思:在上面的例题教学中,引发学生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争议点是遇到与例3类似的问题时,到底应从“1”开始想起,还是应从“0”开始想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五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第133页中指出,“在提出问题后,教材先启发学生‘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并列举出各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可是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合理呢?反观我们的实际生活,“只住2人间”或者“只住3人间”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因此,不管是从生活实际的角度,还是从思维严密性的角度来考虑,我们都应该从“0”开始想起。第二个争议点是当我们从“0”开始想起时,如果它对应的数据不合题意,那么要不要把它写出来呢?对照教材第65页,教材用列表的方式呈现了“一一列举”的思考过程,虽然有些安排不合理,但它们都被一一展现出来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经历解题的过程比解题的结果来得更为重要。因此,在“0”的情况下,不管此时的安排是否符合题意,它们也应该被写出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完整性才会得到真正的加强与提升。

处理:在教学例3时,我们应该走出教材,摒弃原有例题中的表格,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优化解题策略。在这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0”开始想起,不断完善解题以及书写的过程,力求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超越。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借力助力 房地产与城镇化协同推进 下一篇: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室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