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摇篮里的科学家》谈儿童认知发展

时间:2022-10-05 06:04:24

从《摇篮里的科学家》谈儿童认知发展

摘 要: 《摇篮里的科学家》介绍了儿童怎样了解人、怎样认识事物、怎样学习语言及科学家对儿童思维和大脑的认识,结合现实可以得出儿童具有强大的认知能力,成人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关键词: 《摇篮里的科学家》 儿童认知发展 认知能力 发展规律

《摇篮里的科学家》由美国学者艾利森・戈波尼克所著,全国托幼教育机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袁爱玲教授翻译。该书改变了很多人对儿童的传统观点,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儿童发展观。它将儿童比为一种特殊的计算机,一种由神经元组成的生物计算机。书中介绍了儿童怎样了解人、怎样认识事物、怎样学习语言及科学家对儿童思维和大脑的认识。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何让儿童过得更舒服、睡得更香甜,如何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美丽,或者如何让他们今后功成名就等,但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理解儿童,开始思考对儿童的认识,开始尊重他们的天性。

一、儿童拥有强大的认知能力

(一)儿童能够认识外部世界

“婴幼儿拥有强大的学习机制,允许它们自发地修改、重塑和重构他们的知识”。刚刚生下来不到一周的儿童就已经能够区分一些物体的特征。“分类对儿童的头三年是特别重要的。甚至很小的儿童已经能够识别不同的物体和从一些方面概括物体了”。记得一位新生儿的奶奶曾向我抱怨,她的小孙儿竟然不吃母亲的母乳,原因是刚刚生产完的母亲没有母乳,只好给宝宝吃了牛奶,而习惯了橡胶奶嘴的孙子却不愿意再吸吮母亲的。想想这真是令人惊奇,那么小的小孩就能够分辨出这之间的差别。

“到他们18个月时,儿童能十分系统而整齐地将物体分成独立的两组”。读到这句话时笔者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大约在她20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让她在纸上拿着各种颜色的水彩笔涂鸦,然而她却不画画,而是将所有水彩笔的笔身放在一起,将水彩笔的笔套放在另外一边,并且乐此不疲,一次次打乱,一次次重新分开。我惊讶了,因为之前我从未教过她如何分类。而不到两岁的她已经理解一个物体为什么属于这一类。这可能如书中所说“即使是两岁的儿童,也会像科学家对熊猫和鲸鱼再次分类那样分类物体”。

(二)儿童具有情绪识别能力

“两岁的儿童刚刚认识到人有不同的喜好”、“他们坚定地看着你,是因为你和你的反应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电视开关”。正如书上所描述的两岁的淘气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常常听到家长抱怨两三岁的孩子是多么不听话,总是和家长们对着干。如果家长看过这本书,可能会转变他们的看法。两岁的小朋友并不是要和家长们对着干,更多的是在探索和研究我们成人,他们想了解我们成人,想知道我们的想法。他们是小小的科学家,在研究我们成人的思维。“两岁的淘气包显示了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多么有力而深刻。对于两岁的儿童来说,就像科学家们一样,找到真理比职业本身更重要。这就是热情”。

“两岁的儿童第一次开始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感情”。我们通常会看到很小的儿童为了争夺玩具互相打架的情形,可我们会发现两三岁的儿童看到同伴摔倒在地,会跑过去安慰的情形,这就是孩子,他们是纯真而可爱的。儿童经过两三年的成长,已经开始体会到他人的情感,理解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也懂得关心他人。

(三)儿童是最好的语言学习者

我们成人通常觉得学习第二语言是多么的困难,一遍遍地背诵单词,一点点地学习语法……可能学得焦头烂额却不得要领,有的甚至学的是“哑巴外语”,为此我们又要感叹,小小的、弱弱的儿童是如何习得语言的。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学会理解一种语言就像是解开一个难懂的、加密的代码。在我们甚至不能记事的年龄,我们毫不费力地解开了这种代码”。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儿童学会语言是基于先天的生理机制、学习机制及成人的帮助实现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书中所说的“母亲式的语言”,“母亲式的语言”在成人与儿童说话时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自发的。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以缓慢的、拉长式的语调与儿童说话,甚至还会模仿儿童的语调,用儿化式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通常我们在与孩子对话时并未察觉到,而事后想想,自己都觉得奇怪――“刚才是我在说话吗?”这就是孩子的魅力,他们能激发成人的爱,让成人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习得语言。

二、教育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

“人类的儿童在生命的头三年里充满了探索事物和实践的欲望”,“我们常常会叹息说,孩子‘总是在招惹麻烦’”。只要是与孩子有过接触的人总会对作者的这番话深有感触,儿童们总是很淘气,他们执著于探索事物的性质,好像充满无穷的精力,反复地做一些成人认为很乏味的事情。其实他们是在研究世界,就像科学家们研究科学一样,他们具有解释的动机。成人不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阻止儿童探索的欲望。好比一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玩水或玩泥,就大声呵斥,担心孩子将衣服弄湿或弄脏,其实相对于孩子对事物的探究认知来说,湿了或脏了一两件衣服又算什么呢?如果成人总是按照成人的原则和观念过多地限制孩子,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呢?其实,有时成人应该学会放权而不是控制。当然,当孩子需要帮助与引导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当孩子的行为违反原则时应该加以制止。

(二)教育要把握好儿童认知发展关键期

“儿童大脑的改变是他们学习外界新事物的结果”,“早期经验不断改变着大脑”。这些都向我们说明早期的经验和体验对大脑的发育与发展多么的重要。书中提到的猫的眼睛与大脑之间的实验向我们证实了这点。而现实生活中“狼孩”的例子正好反映早期W习的重要。“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后来虽然经过人类的教育却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向我们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儿童早期的体验与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人类社会信号的刺激,使大脑中的细胞与细胞之间建立连接的话,会给人的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具有的脑的功能,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而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孩子正常发展的社会性基础,把握好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三)成人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支持系统

“没有其他生物比人类的儿童为了生存要花如此长的时间依赖他人,也没有其他生物比人类的成人如此乐意长时间负担这种依赖”。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类为成年后能独立生存需要很长的学习期做准备,人类的未成熟期真的很长。这就需要成人给予儿童强有力的支持。成人不仅要抚养孩子,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物质支持,还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父母在正常情况下需要安排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挥天赋的能力帮助儿童学习。为此,我们不免要担忧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将弱小的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者他人照顾。祖父母们由于年老体衰、精力有限,通常只能保证我们的孩子们吃饱穿暖,却很难有余力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即使有时间,由于自身观念滞后、知识有限,无法科学地指导孩子的成长。这将导致年幼的孩子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导致他们学业隐忧增多;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甚至违法犯罪,发生伤亡事故。可是就我国的当前国情说,目前还缺乏很好的解决措施,在这只能呼吁国家、社会多给予关注,孩子的父母如非万不得已,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也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多陪陪我们聪明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小科学家们。同样,那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儿童,很多因为父母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而导致隐形爱与教育的缺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儿童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礼物”,“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们致力一生,但是我们却能为孩子献出一生的心血”,教养孩子是件辛苦的事,但充满乐趣和惊喜,既然父母决定要一个小生命,就有责任给孩子提供他们成长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摇篮里的科学家》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远远超过上面所述的几点。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精巧的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全新的儿童。儿童是可爱的、聪明的,他们充满智慧与探索的欲望,他们拥有强大的学习机制和动机,而成人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他们最好的支持与帮助。

⒖嘉南祝

[1]艾利森・戈波尼克.摇篮里的科学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张丽锦,陈亮,方富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动态测验的初步编制与应用[J].心理学报,2011,43(9):1075-1086.

上一篇:有效投放美术区域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下一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