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10-05 06:02:37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事业单位是促进经济进步与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保障。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一些问题是实际存在的,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和效果。以下本文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思考,旨在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实现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思考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在降低事业单位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事业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规避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并进行合理的思考,制定科学合理的完善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提升,实现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控制措施,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的效率,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内部控制中,主要是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共享等组成等。而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事业单位的经营与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确保事业单位体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充分展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也日渐显现。但是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经济业务活动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促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能够顺利进行。通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增加各个部门的执行效率和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能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将单位的各类财务记录和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事业单位的资产保护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并有效的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避免舞弊与违法乱纪的发生,内部控制还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最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能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单位的经营目标,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认识仍需加强

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始终存在内部控制认识不够清晰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中部门未能对内部控制有着直观的认识。在实际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喊喊口号”的阶段,没有切实进行内部控制,导致内部控制控制没有对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管理,也就造成开支没有明确的规范、单位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需要加强

内部控制的制度和相关决策制定完成后,需要由单位各个部门去落实和执行。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举措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缓慢,不但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还造成制度与决策的落实存在滞后性,制约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也会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下降,影响内部控制水平。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许多事业单位都重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外部市场情况,制定了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制度。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差错与舞弊的发生,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责任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全面落实责任制度,导致事业单位一些岗位存在职能不明的状况。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涵盖面积不够,没能明确的对固定资产、购置资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导致漏洞频出。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良好的考核机制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果的评价。但是,事业单位缺乏良好的监督考核机制,不能科学合理的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此外,考核机制还面向单位的员工,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督考核机制,影响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制定。现阶段,事业单位以往的审计工作,逐渐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而且,监督考核机制的不够健全,不能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制约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质量。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强化事业单位全体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决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因此,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者,在自身认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从而有效的转变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和基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动员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中,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水平和管理质量。而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时,需要充分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制衡原则、适应原则、前面性和重要性原则,从而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

(二)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在实际的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的相关决策和制度的执行是影响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事业单位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决策的传递效率。内部控制系统,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内部控制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各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能有效的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能力的提升,实现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间的智能联动,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增加内部控制执行效率。另外,还需要配合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相关执行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提高执行效率。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事业单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市场情况进行良好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构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充分落实责任制度。例如:某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责任制度落实的过程中,将各项机械设备落实到各个部门,由部门的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落实到个人,实现“一对一”,由个人承担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如果设备出现问题,事业单位可以直接找到第一负责人。事业单位通过责任制度能够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还需要不断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涵盖面积,尽可能的囊括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的全部内容。

(四)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状况进行考核,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制定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及时发现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完善对员工的监督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与员工执行程度相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最后,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对事业单位的相关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舞弊违法的事件发生,规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的现象。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红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18:75+77.

[2]徐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J].中国内部审计,2014,11:30-33.

[3]马艳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53-54.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水利局)

上一篇:我国煤炭企业的会计核算研究 下一篇:制造业内控管理的关键细节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