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局水库除险管理办法

时间:2022-10-05 05:53:43

水利局水库除险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以下简称小型病险水库项目)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是指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范围内的小型病险水库。

第三条按照水利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定的责任书要求,省人民政府对全省病险水库项目建设负总责。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小型病险水库项目建设负责,并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建设单位负责小型病险水库项目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市、县级人民政府是所辖小型病险水库项目的行政责任主体,应明确病险水库项目行政责任人,负责工程建设期间的组织领导、配套资金落实和有关协调工作,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条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实行项目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小型病险水库加固负总责,中央和省定额补助投资,由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前期工作

第六条前期工作包括安全鉴定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

第七条安全鉴定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省水利厅负责核查。安全鉴定结论和核查意见必须明确影响大坝安全的病险部位、程度和成因,不得涉及与大坝安全无关的内容。

第八条初步设计应针对水库安全鉴定意见提出的水库病险问题,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电力部、水利部电办〔1993〕133号)进行编制,处理方案要经过多方案科学论证,择优选用。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组织审查批复。

第九条大坝安全评价由具有水利水电水库枢纽乙级以上(含乙级)设计资质的单位或水利部公布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承担。初步设计由具有水利水电水库枢纽乙级以上(含乙级)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十条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

第十一条项目法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委托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建,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小型病险水库项目多、任务重的,可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实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即以县为单位组建一个项目法人,负责本辖区内全部小型病险水库项目的建设管理,但每个小型病险水库项目都应组建现场管理机构。

项目法人组建,应明确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和内设机构;实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的,现场管理机构应明确现场技术、质量、安全等负责人。

项目法定代表人应具有项目建设管理经验,技术负责人应具备水利水电工程中级以上职称;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有质量、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合格证;财务负责人应具备专业资格并有三年以上从事会计工作经历。

第十二条招标投标活动由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监督。根据情况,多个水库可采取打捆招标的方式,招标时段可适当减少。

施工单位资质应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以上或相应专业施工资质。主体工程原则上划分为一个标段,严禁人为划小标段,规避招标。采用邀请招标的,须报请省水利厅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批准。

监理招标,可以采用多座水库打捆发包的方式进行,打捆后的监理合同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实行公开招标;若小于30万元的,可自行委托丙级以上(含丙级)质资的水利工程监理单位实行建设监理。

第十三条参与小型病险水库项目的监理人员,可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总监理工程师可同时在3-5座水库任职,但每座水库必须至少保证有一名专职监理工程师及相关监理人员。

第十四条参与小型病险水库项目的施工企业,可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项目经理可同时在3-5座水库任职,但每座水库的工程技术、质量安全负责人必须是专职,并配备满足施工需要的技术人员。

第十五条项目法人应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要求,组织参建单位和专家对施工图进行技术会审,并将审查意见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核备,上一级主管部门要对施工图审查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未经审查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用于施工。

第十六条项目开工应履行开工报批手续。开工报告由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水利厅备案。

第十七条项目法人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组织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条件变化需对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修改完善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对仅从外观尺寸、工程数量、施工工艺等方面对已批设计项目进行微调,而不改变设计意图,不改变施工效果,不增加工程投资的,由项目法人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并将专家审查意见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备。

对于改变设计方案或施工工艺,且影响除险加固效果和该修改设计项目投资较多的项目,要事先请示上一级主管部门,并报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由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明确处理意见,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对重要设计变更,项目法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按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查、报批工程设计变更的;

(二)将工程设计变更肢解规避审批的;

(三)未经审查同意或者审查不合格,擅自实施设计变更的。

第十八条正在实施的小型病险水库项目,项目法人应按规定制定度汛方案报主管部门批准,并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度汛方案的要求安排施工,正确处理施工进度、质量与水库运用、安全度汛的关系。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制定好除险加固期间水库的调度运用方案,并监督实施。

第四章计划与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及省级财政资金对《专项规划》内的小型病险水库项目实行定额补助,对黄淮四市的建设项目省级财政资金适当提高补助比例,其余建设资金由项目所在市、县人民政府筹措落实。

第二十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后,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利厅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并由省水利厅将资金分配计划下达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省财政厅将资金支出预算下达市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应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积极筹措配套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管理,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全面完成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第二十二条加强计划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变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第二十三条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开设基本建设资金专用帐户,确保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四条若采用集中建设管理模式的,水库现场须有派出机构,项目法人与现场负责人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特别对于合同签订、工程款结算,项目法人代表必须负责。

第二十五条应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及补充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并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水国科〔2001〕39号)文规定编报竣工财务决算。

第五章质量与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应按照基本建设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规定,逐一全面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措施,建立和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企业保证、监理单位控制和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明确和落实参建各方的质量与安全责任。

项目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项目所在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具体实施,省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省辖市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应对参建各方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和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质量与安全监督报告。

第二十七条项目法人在与各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应当明确的质量、安全责任条款和工程质量目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接受并主动配合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对工程的监督检查;同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重点部位进行检测;发生工程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并认真处理。

第二十八条施工单位应规范施工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和内部质量“三检制”,施工质量的自评应及时,并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二十九条监理单位应认真履行质量与安全控制职责,对重要分部工程和隐蔽工程,必须实行旁站监理,做好检查记录;对施工单位的质量评定应平行进行,严格把关;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措施实行检查监督。

第六章工程验收

第三十条项目验收应参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30号)和《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定》(SL223-2008)执行。

第三十一条小型病险水库项目原则上,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下达之日起一年内完工。按照有关规定应及时组织项目各阶段验收,并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竣工验收。

第三十二条项目竣工验收由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主持,竣工验收鉴定书报省水利厅备案。

第三十三条按照有关规定,应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不合格的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第七章建后管护

第三十四条重点小型水库应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建立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

第三十五条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进行资产确认和价值调整,确保建设项目形成的资产及时入账,管理部门应制订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管理措施,规范水库管理。完成除险加固并已消除险情的水库,因管理不善,维修养护不到位,再次成为病险水库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上一篇:水文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下一篇:水利建设项目招标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