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筛查的意义

时间:2022-10-05 05:39:23

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筛查的意义

作者:汪莉 蔡占魁 徐乐平 纪菊英 孙剑 赵汉清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糖代谢异常;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

【摘要】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2 h血糖的变化,筛查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 方法 对308例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结果 糖代谢异常64例(20.8%),其中空腹血糖异常17例(26.6%),餐后2 h血糖异常52例(81.3%),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同时异常9例(14.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4例(6.3%)。 结论 单纯空腹血糖检查可能导致大量的漏诊,同时测定餐后2 h血糖可提高糖代谢异常检出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糖代谢异常;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

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较常见,多采用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对普通人群研究发现,单纯FPG检查可致大量的漏诊[1],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以餐后血糖为主,FPG改变可不显著[2]。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餐后2 h血糖(2 hPBG)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既往无糖尿病、糖调节异常;(3)无饮食障碍;(4)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共入组308例,均为女性,年龄18 a~65 a,平均(35.6±12.1) a,病程1 mo~36 mo,有服用治疗糖尿病药物史的152例。

1.2 方法

1.2.1 血糖测定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7060日立生化分析仪,南京科华公司试剂)。患者入院后禁食12 h,于次日晨5 Am抽取静脉血,测定FPG,7 Am进食早餐(馒头、稀饭各50 g),9 Am抽取静脉血,测定2 hPBG。入院第3 d按规范进行口服75 g葡萄糖进行OGTT[3]。

1.2.2 判定标准 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DM):FPG≥7.0 mmol・L-1或2 hPBG≥11.1 mmol・L-1;糖调节异常(IGR):FPG6.1 mmol ~7.0 mmol・L-1或2 hPBG7.8 mmol~11.1 mmol・L-1。

2 结果

30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检测结果显示,糖代谢异常64例(20.8%)(DM 9例,IGR 55例),其中FPG异常17例(26.6%),2 hPBG 异常52例(81.3%),FPG及2 hPBG同时异常9例(14.1%);FPG及2 hPBG≥1项异常60例(93.8%),仅OGTT异常4例(6.3%)。

3 讨论

糖代谢功能包括正常糖代谢功能IGRDM的连续谱,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的糖代谢异常包括DM和IGR二种形态。糖代谢异常的特征为高血糖(空腹和负荷后)。患者早期常以负荷后(如进餐)血糖升高为主,可无空腹血糖的改变[4]。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中19.5%的DM和12.6%的IGR患者存在空腹血糖异常[5];在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31.6%的IGR患者存在空腹血糖异常[6]。有报道抗精神病药物(APS)治疗10 w末出现2 hPBG升高,可能原因为APS治疗早期可出现胰岛素抵抗,因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仍可维持空腹血糖正常,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2]。提示单纯FPG检查,可导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漏诊。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率为20.8%,其中26.6%FPG异常,81.3%2 hPBG异常,14.1%FPG及2 hPBG同时异常。在测定FPG的同时检测2 hPBG,可有效提高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避免漏诊。提示对精神分裂症,尤其是具有较多糖尿病高危险因素者,如年龄≥45 a、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使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等的患者,均应监测FPG及2 hPBG。

参考文献

[1] 卢艳慧,陆菊明.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的概念及表现谱的差异和对策[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5

[2] 牟晓冬,张志,姚志剑,等.抗精神病药致血糖改变与体重体指标关系[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4,14:1

[3] 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24

[4] 晓唐.长期、稳定、安全的血糖达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2):附录2 a:1

[5] 余金明,胡大一,潘长玉,等.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现况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22:102

[6] 徐乐平,纪菊英,端义扬,等.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调节异常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47

上一篇:稳胰胶囊对对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干预保护...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Lp(a)水平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