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艺术歌曲风格特点阐析

时间:2022-10-05 04:54:01

莫扎特艺术歌曲风格特点阐析

【摘 要】莫扎特艺术歌曲有的充满戏剧性,曲调优美;有的积极乐观,朗朗上口;有的充满幽默,欢快活泼等,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点,文章以《紫罗兰》为例展开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莫扎特 艺术歌曲 风格特点

莫扎特时代,法兰西的启蒙运动波澜壮阔;德意志的狂飙运动横空出世;欧洲大陆,大地震烁。是时,西方文化领域的贤哲大师纷纷脱颖而出,西方文化更呈华彩。受到启蒙思想的浸润滋养,莫扎特勤奋执著且笔耕不辍,终成大器。音乐大师最终享誉世界,彪炳于人类史册。莫扎特一生共创作、谱写了600余部音乐作品,在莫扎特的创作生涯中,歌剧、交响乐、协奏曲以及室内乐等占据了主要地位,歌曲的创作在莫扎特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A・Einstein.1880-1952)曾写道,“莫扎特自己丝毫没有看重他这些歌曲的价值,它们是副产品,是从他放着歌剧和器乐作品的桌上落下的碎屑而已”。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明莫扎特所写的一些歌曲很可能是他辛勤劳动间隙的信手拈来之物,写一首歌恐怕也就是短短几分钟而已。比起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歌剧、交响乐及室内乐来,他的歌曲创作所消耗的脑力确实少之又少,然而这决不意味着这些作品无足轻重。这些歌曲几乎贯串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而且其中不乏上佳之作。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所谓风格,也就是艺术个性,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造诣上成熟的标志。不同的作曲家风格必然不同,受到时代、环境、教育以及民族等因素的限制。莫扎特一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数量上虽然不及舒伯特,但同样包含着艺术内涵:有的充满戏剧性,曲调优美;有的积极乐观,朗朗上口;有的充满幽默,欢快活泼。因此,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点。

一是语言、体裁的丰富性。莫扎特艺术歌曲运用了多种语言,因为莫扎特是学习语言的快手,十几岁时他的意大利语和法语已经运用得得心应手。他创作的歌曲中主要采用意大利语和德语、法语这三种语言。这种在语言方面的丰富性是与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和地理位置、种族有关的。这些语言由于发音的不同决定了歌曲演唱的风格与表达的不同。但从他最被称道的几首艺术歌曲来看,它们均是用德文来演唱的,而且也具备了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含蕴优雅、多变而不失自然,歌词搭配恰当,堪称早期德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他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是谱写出优秀歌曲的前提。

二是内容的多样性。莫扎特艺术歌曲且内容多样,有的是意大利式的歌曲;有的像歌剧的咏叹调;有的则是儿歌;还有的运用诗人的韵文,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内涵丰富。

三是旋律和声的独特性。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其优美的旋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古典主义时期特有的典雅和高贵。莫扎特在旋律上注重音乐的流动感,他以无比流畅细腻的音乐线条,表达了他的精神而貌自然安详、高贵纯净。他把旋律和人声的曲线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了最为和谐的一种关系。莫扎特大多数的歌曲旋律都是以弱起开始,有的歌曲连前奏都没有。莫扎特的歌曲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装饰音,这些装饰音是来增加音乐的灵活性,同时表现出华丽、浪漫的艺术风格。

四是表情记号的准确性。莫扎特声乐作品中的表情记号极其重要,而事实上,莫扎特作品中所标记的表情记号少之又少。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往往只在开头标记一个速度表情记号。莫扎特生活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那时生产力落后,生活节奏较慢,速度符号要与后世的作曲家区别对待。一般表示Allego的作品速度通常每分钟介于68~78,而标志Andante的作品速度通常每分钟在60~70,倘若有一些小型的花腔,则相当于100左右,更快或更慢的速度都比较少见。莫扎特的声乐作品中几乎没有力度表情标记,但不不表明演唱时可以随心所欲。就莫扎特而言,他对音乐的表情非常在意,他一点也不欣赏那些干巴巴的枯燥的音响。而在他音乐中所蕴藏的丰富表情,只有依靠歌者自己从流动着的音符中去发掘,这无形中强调了歌者主观的创造力。没有表情记号正是表明,他把所需要的表情都写进了音乐。只要把他所写的音符恰当的表达出来,表情就在那里。

二、《紫罗兰》(Das Veilchen,K.476)分析

莫扎特29岁时,他在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上的第一首伟大作品《紫罗兰》才真正诞生,这首作品也实实在在地确立了莫扎特在这一体裁上的伟大贡献。这和他当时遇到了歌德的诗作不无关系。但这也是两位大师唯一的一次联手,或许机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并非莫扎特对这位当时三十六岁的诗人价值的认知。虽然这首诗在当时己是相当著名而且不止一次的被谱曲,莫扎特还是想用自己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这首诗文不仅灵活、注意细节的表达、而且是不可抗拒的。歌德的这首诗出自于他作于1775年的歌唱剧《爱尔温与爱尔米雷》(Erwin and Elmire)。描写一位青年深情地爱上了一个轻薄的姑娘,但她却只拿青年的痴情来戏弄。据说这部作品的创作与歌德曾经的短暂婚姻不无关联,那么剧中女主角的原型则是歌德的前妻,法兰克福己故银行家之女丽丽・薛涅曼(1758-1817)。《紫罗兰》这首诗也许就是歌德的自我写照,歌德在听过莫扎特作曲的《紫罗兰》后,对这首艺术歌曲赞叹不已,并以莫扎特为知己。

此时的莫扎特正处于创作上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其无与伦比的音乐――戏剧才能正逐步迈向巅峰。或许是正在酝酿创作《费加罗的婚姻》的莫扎特被这种强烈的戏剧才能所驱使,一眼便相中了歌德的诗作,并很快完成了这首歌曲。

全曲调性发展为:

G-D/g-Bb-g/Eb-c-G

莫扎特通常用G大调表现和平、恬静、安详以及均衡,钢琴先奏出一段安静、愉悦的7小节的前奏,这也是歌唱旋律的第一句,向人们展现出了草原上紫罗兰的可爱形象。从级进下行并伴有短暂休止的乐句中,我们仿佛窥探到紫罗兰高贵典雅、顾影自怜的样子。接着,在D大调上塑造出牧羊女的形象,这时的声乐线条跳跃、活泼、富于动感;钢琴声部也以短促的音符和明朗、简单的I、V级和声予以衬托。接下来四小节的间奏中,钢琴在较高的音区上以较为大跳的音程形象地表现出女孩轻盈的步伐、欢快的歌声。第二节歌词的开头,莫扎特用了他典型的歌剧咏叹调写法,在g小调上让紫罗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莫扎特非常善于用这样的调性和旋律来表现主人公的自吟自叹,这里也让我们提前看到了《魔笛》中帕米娜那首“我感到”(Ach, ich ftihl’s)的影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惊人的相似。由于戏剧表现上的要求,莫扎特从这里开始运用了大量的Ⅶ级减七和弦,和开头的明朗、恬静形成了色调上的鲜明对比。当紫罗兰开始幻想女孩把自己采下放进怀里时,歌声进入g小调的平行大调,不过又很快回到g小调,由此为后面悲剧的发生打下了伏笔。

从第三节诗歌中尤为突出地反映了莫扎特运用音乐表现戏剧场景的能力。就在女孩渐渐走进、人们期待紫罗兰将会有何等的命运时,这里的六小节音乐里休止符占了一大半,莫扎特让人声孤独的悬浮在空气中,使紧张、疑问的气氛达到了顶点。而这种欣赏经脸我们在现代的一些悬疑、惊险影视作品中常常能够碰到。而交待女孩最终“一脚把花儿踩断”时,人声和琴声以f的力度、带符点的级进上行旋律一同将音乐推上一个顶点。接下来休止符上的延长记号似乎是要给受到惊吓、倒抽一口凉气的观众们一定的喘息时间,同时又让人非常期待紫罗兰的命运到底如何。而描写紫罗兰倒下去、折断的情形时,莫扎特在这里让速度rallent。(慢下来),用了连续的二度下行并配合以钢琴左右手的交替断奏,让人不免为之哀叹、惋惜。而这时戏剧性的描写还没有就此结束,紫罗兰被折断后的想法实在出人意料,莫扎特的音乐也鬼使神差地回到了主调,而这时的紫罗兰已完全抛弃了开头优柔、平静的形象,取而代之的却是从内而外地涌出了一种致死地而不顾的彻头彻尾的快乐,音乐也由此推向高潮。到这里仿佛莫扎特觉得就此结束还不能将故事讲圆满,音乐回到主调的时间也相对较短,于是他又给原诗加上了“可怜的花儿!好一朵可爱的紫罗兰!”两句,这里已不是第一节中紫罗兰自己对自己的暗自磋叹,而是人们在听完这个故事后对紫罗兰由衷地惋惜和赞叹。这两句不仅总结全曲,音乐也和开头“好一朵可爱的紫罗兰”相呼应,使全曲浑然一气呵成。

歌曲中多处使用了类似宣叙调的写法,使得叙咏结合、层次分明。其中细致的人物情感刻画和心理描写,己着实具备某些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且完全符合直到莫扎特去世几年以后才正式确立下来的“艺术歌曲”(Lieder)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卡尔・巴特汉斯・昆.莫扎特: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 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 佩基・伍德福特.莫扎特[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 张继云.莫扎特作品的特点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7,(2)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维阿切斯拉夫·谢苗诺夫手风琴作品《随想曲NO.1... 下一篇:《韶》乐的产生及名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