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关口

时间:2022-10-05 04:09:56

运营商关口

微信会向普通用户收费吗?

这个问题在4月7日之后,已经没有了悬念。

当天,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瞭望周刊社《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强调,“用户已在流量上付了最基础的费用,不该也不会再额外收费。在全球其他市场,也没有一个国家需要用户为微信这类软件付费。”

在此之前,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腾讯官方微博也都曾先后辟谣称,微信不会对普通用户收费。

事实上,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言,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即使运营商不收费,微信作为一个商业化产品,必然会走向商业化,而即使运营商收费,微信也同样不可能对微信的基础服务收费。

对3亿捂着钱包站在腾讯身后的微信用户来说,这个答案已经足够。

但在另一个层面,微信风波引发的论战,可以说才刚开始。

剪刀差

运营商要不要向腾讯收费?

据《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在此之前,工信部已先后两次召集运营商和腾讯,协调商讨此事,但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答案。

这是因为,如果抛开任何情绪,回归纯粹的商业考量,这个问题背后,其实代表了传统电信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之间,不同商业模式的剧烈冲突。

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前,全世界都对这个问题预估不足,这意味着,这将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OTT(Over The Top,指移动互联网厂商越过运营商为用户提品和服务)服务商是否应该分担运营商的网络成本?我不夸大地说,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说。

4月7日,王建宙在与刘炽平共同出席上述论坛时表示,不光是中国运营商遇到了这个问题,在今年2月参加全球移动通讯大会时,所有运营商都在讨论同一问题,不久前,全球GSM协会总干事也曾就此专门与他邮件交流。

VIVA无线新媒体创始人兼CEO韩颖说,微信等OTT应用的一个特点是,会像心跳一样,每隔段时间就会呼叫一次网络,“就像大家唱卡拉OK时,每隔一分钟,就把服务员叫过来说,我买一粒爆米花”,当每个房间每个人都在不停买爆米花时,卡拉OK公司赚不到多少钱,但所有的服务员都会忙个不停。

这个“信令风暴”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并不是此次争议爆发的关键症结。

困扰所有运营商的核心问题,是OTT带来了移动数据的爆炸增长,这让运营商不得不增加网络成本,而且收取的流量费没有办法弥补支出,于是形成了流量增长越快、运营商利润下降越多的剪刀差。

在此之前,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就曾以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数据证明这一剪刀差:在2007年至2011年间,AT&T的移动网络流量增长了30倍,平均年增长330%,而用户数只增加了1.54倍,年增长15.5%,收入也只增加了1.52倍,年仅增长11%。用户、收入增速不到流量增速的2%。

这与运营商们几年前认为“数据将成为利润增长新动力”的预计完全不同。

过去的10多年来,运营商们一直在拼命发展数据业务,现在,却又不得不眼看着这只自己养大的“怪兽”,即将反噬自已。

他们究竟算错了什么?

被挖走的“蛋糕”

“这是过去价格歧视产生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

在业界,阚凯力人称“阚大炮”,因为他经常口出一些惊人言论。比如,早在2006年前,他就曾预言,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语音通话走向免费,并导致传统的运营商在5-10年内走向末路。

当时,这一观点被视为异想天开,看现今回头看,却是与产业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虽然运营商依然健在,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它们的确已经渐露疲态。

在阚凯力看来,运营商如今面对的微信困境,其实是早已注定的大势所趋。

“这就像我们卖包子。一个包子在教工食堂,可以卖1块钱,在学生食堂只能卖5毛,因为教师和学生对价格的承受力是不同的。”阚凯力说,过去,用户对通话与短信有巨大需求,所以定价较高,是1块钱的包子,而数据业务用得少,网络资源也相对充裕,所以价格便宜,是5毛的包子。

与很多现实产品不同,信息服务本身很难单独核算成本,电信运营商普遍的方式是分摊,即把建设、研发、运营、管理、营销等所有成本相加,然后除以业务量,以此测算大致的成本,而且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在不同业务间进行交叉补贴。

自然,数据流量的定价就比话音和短信低得多,就像许多报纸和杂志,零售价其实经常比印刷成本还便宜,但却可以靠广告进行补贴。

“过去,消耗同样的无线资源,话音和短信的收费,甚至可以高达流量费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阚凯力说,“但技术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功能可以通过数据实现,比如用户只花流量的钱,就可以打网络电话,发微信。”

这意味着,原本属于运营商的蛋糕,被OTT服务商挖走了。

与此同时,因为流量的暴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不再充裕,甚至需要不断地进行投资扩建网络,才能满足用户需求,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

“剪刀差”就此产生。

利益格局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由于网间结算以及网络资源差异等原因,在各家运营商内部,如何应对微信风波仍然态度不一,受影响最大、网络资源最紧张且网间结算吃亏的中移动最为着急;用户规模较小,网间结算占便宜且希望借助增值业务扩大市场份额的联通则暗示,自己与腾讯是“鱼水关系”;中国电信则低调缄默,如隔岸观火。

这让运营商与腾讯之间的谈判增加了更多变数。消息人士说,在此前的两次协调会上,工信部的态度主要就集中在两点,一是不管你们怎么谈,都要保证用户利益;二是必须要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只要满足这两条,达成怎样的谈判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市场行为。

该人士判断说,运营商与腾讯的谈判不太可能不了了之,但也可能难以在短期内达成结果。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即使腾讯认可向运营商交费,这一收费标准如何商定,仍将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因为该标准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推广到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范本。

这也成为互联网业界反对运营商收费的原因之一,因为互联网公司们都担心,未来运营商的普遍收费,可能增加新入者的创业成本,从而阻碍创新。

最新的消息是,腾讯已对外宣布,将针对中移动的2G和2.5G网络进行优化。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妥协和让步只是为了增加腾讯未来在与中移动进行谈判时的筹码。

而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运营商与微信的利益博弈,都已经拉开了一个产业大变革的序幕。从出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电信产业,已经走到必须反思的时刻,当传统业务与网络资源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用户质疑越来越多时,运营商们也必须要进行商业逻辑重构,以满足用户体验,实现产业共赢,寻找新的前进方向。

囚徒困境

在阚凯力看来,传统运营商近年来上马3G,乃至未来发展4G,都是在饮鸩止渴、自寻死路。

“放眼世界,全世界的3G运营商,除了极少数的特殊案例,其他的直到现在都还在赔钱。”阚凯力说,这些运营商不挣钱的原因,就在于3G需要建更多网络保证用户体验,但流量收入却与传统业务相差太多,无法保证利润率。

他认为,在4G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将更强,运营商却需要投入更多的建网成本,“死得会更快。”

尽管如此,由于激烈的竞争,运营商们却不得不竞相升级网络。

比如,在中国,2G时代中移动一统天下,于是联通和电信积极地推动3G牌照发放,结果到3G时代,中移动由强转弱,于是开始推动4G发展,“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运营商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好,但竞争到最后却是所有人都傻了。”阚凯力说。

其实,这个情况在过去已经多次发生,最近的一次,是移动通信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时至今日,固定电话的价格与利润率已经下降到了谷底。而在未来,微信等OTT业务也正在颠覆传统的移动通信业务。

在阚凯力看来,过去的运营商,是从网络建设、业务运营到用户服务都集于一身,但在未来,它们将转变为只经营网络的“透明管道”,仅能收取流量费维持生存。

这意味着,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取“信令费”,也只能治标无法治本,依然无法改变自身业务与利润继续下滑的趋势,只有彻底转变自身的产业定位与商业模式,才有可能力挽狂澜。

产业变革揭幕

在其他很多电信专家的眼中,阚凯力的观点还是过于偏激。

更普遍的看法是,无论移动互联业务如何发展,运营商的网络都是重要管道,同时,在大规模的用户市场,一定是多层次的消费结构,一定会有用户更喜欢用移动应用,但也一定会有用户更喜欢用话音和短信,传统的业务只会萎缩,但并不会死掉。

更重要的是,如果电信运营商转变自身的运营思路和定价机制,也有可能适应新的产业环境,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与生态。

“比如说,当前运营商与微信的冲突,就是不同思路不同模式的碰撞。”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该专家表示,运营商的传统电信业务模式,是直接向用户收费,属于你用了我的资源,我就向你收费的“前向收费”思路;腾讯则是不向用户收费,反而先以免费产品吸引用户使用,再以用户为资源,发展增值业务和更多运营模式,这是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后向收费”模式。

“两相比较,后者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这位专家表示,虽然从结果来看,后向收费向广告主、增值业务用户收取的费用,最终依然会被层层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这种模式却能够更快获得更多的用户规模,并让用户有更愉悦的产品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运营商提出向腾讯收费,也可以被视作转变业务模式的一种尝试。如果这种利益的切分,加上流量费能够维持运营商的网络投入等成本并实现盈利,则运营商可以逐渐摆脱对传统电信业务的依赖,甚至未来可以向用户推出话音、短信业务包月甚至免费,主要以流量为收费标准的新业务模式。

无论此路能否行通,中国在这场微信风波中累积的经验,都将成为全球产业的风向标。

上一篇:以人民币注资金砖开发银行 下一篇:高三文言文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