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艺术,打造诗意课堂

时间:2022-10-05 03:45:11

注重教学艺术,打造诗意课堂

【提要】语文教师要做到富于激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用丰富的生活和知识储备充分挖掘文本的诗意。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诗意的氛围(如导入等),引诗词入文,对所学课文进行诗意的延伸。而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了诗意,语文教学就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师诗意教学氛围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上上下下都在谈观念更新,课程更新,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并不尽人意。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把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试卷,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荡然无存,甚至望文生厌。硬性的灌输,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越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一缕缕轻烟,成为泡沫。

语文这一科不同于其他理论学科,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语文教师也是失职的。浮躁的心境让语文教师失却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丝毫享受不到教育的快乐。种种迹象表明只有诗意沛然的人,才能享受教育,才能把教育解读得如诗如画。有人为教育做了一个诗化的比喻:“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让语文教学受到诗意的滋润。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诗意课堂的基本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而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它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让师生的心灵沉浸于语文文本灵透的字里行间,共同释放灵动的生命激情。

一是要具有激情,这是诗意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激情应该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学生的关怀。只有对事业充满激情,在教学中才能领悟诗情画意。作为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在入选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典范的文本已经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教师激情奔放,纵横驰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美与豪放;《雨霖玲》的婉约与柔情;《背影》中对父亲的深情绵长的回忆与感激;《故都的秋》的冷峻与痴恋。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些美文,如果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会黯然失色。可以说,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也将充满着诗意。

二是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诗意课堂的基础。人文素养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主题,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品读经典中,激活学生与作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他们的感情,启迪他们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为此,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诗意。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在文本中,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中的诗意“因子”串成精美的项链,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视的怀乡情愫,《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这些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经典,打好文化素养的根基。这样的课才能让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是要具备合作意识,这是打造诗意课堂的重要推动力量。语文学习应该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上,师生在相互交流中才能获得理解,文本在自由的探讨中才能获得新的生命。为此,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用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的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可以说,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掌握打造诗意课堂的基本方法

具备了上述的几点要求后,教师应如何在具体的课堂中打造这一份诗意呢?

第一、注重课堂气氛,营建诗意氛围

1.教师的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可利用文字、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心中流淌着诗意, 进而阅读文本。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2.教师的情感。教学中以情感作为教学主线,让“情感”去整合“知识能力”,整合“过程与方法”。教学时,教师应先以情切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带领学生动用全部的感官和心智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并以此获得对教材的深层感悟,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自己心中灵动的文本,最后达到师生共鸣。这样,将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化为生命的激情,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

3.教师的语言。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绝对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形象生动,幽默诙谐,鞭辟入里,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意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历久难忘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持人,作为亲历文本的引领者,教学语言应尽可能达到诗般的优美,诗般的精练,诗般的激情。

第二、注重课堂内容,以诗词入文

这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以感人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蕴陶醉人和感染人。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不仅可以让课堂充满诗意,又增加了现代文的文化厚重感,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无声的诗词教育,也能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中,感受祖国经典的博大、丰富、深邃,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诗词本来就是主情的,如果在学习情文并茂的散文时,引用诗词,将会锦上添花,诗意无限。如鉴赏《故都的秋》,文中作者写到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遐想,那秋蝉的啼唱,引起人的点点秋思。引用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与课文描写相得益彰。还可引用李煜的诗句“无意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引出李清照的诗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堪有谁摘。”一组组优美的诗句带来的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意境顷刻间形成。

此外,教师应该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让浓浓的诗意弥漫于学生心间,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

1.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词优美抑或豪迈的意境。诵读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是整体的系统的综合性过程。诗词包含着强大的审美作用,在诵读中学生会领悟到诗词的韵律美,有了美的熏染,他们的认识水平会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并在反复诵读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升华为诗意的心灵陶冶。

2.读诗作画 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诗,让学生读出诗词的意境,让读诗的过程成为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词所表现出的空间与色彩形象。

3.诗化作文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领略了诗词的美妙情境后,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学生也可从中对诗词进行了生命体验,并会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妙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炬点燃生命的火炬,走向诗意的人生道路。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如同一片沙漠绿树,苍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当学生爱上语文,语文课堂就将变得绿意盎然,语文教学也将进入崭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

[1]李丹.用激情点燃激情[M]

[2]王学华.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美[M]

[3]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M]

[4]苏静.麻辣老师酷学生[M]

上一篇:浅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